院士难退休背后:只因利益作祟

近些年,院士一词也已经在我国处于“三高”范围:地位高,媒体曝光频率高,敏感度也高。

2013-11-21 第449期

较之院士制度改革,我们向来谈得太多,做得太少。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顶层设计式的退出制度安排,无疑是一个良好与可期待的信号。

大学不放八旬院士:你不能退休,靠你说话呢!

今年11月,年满80岁的沈国舫院士,向工作了一辈子的北京林业大学表达了退休的意思,结果,学校的党委书记和校长都不放。“他们说你怎么能退休呢,你是我们学校的旗帜,还要靠你说话呢。他们不肯放,即使我到80岁了”。沈国舫还是环保部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的中方顾问,今年他也表达了请辞的意思,结果对方硬拉着不放,“他们说,找不到合适的人来顶替”。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早在2012年的院士大会上,院士制度改革就已提上议事日程,改革方向包括:保持院士称号的学术性和荣誉性,不与物质利益挂钩;坚持院士增选工作的独立性和学术性,减少非学术因素的干扰,等等。[详细]

院士何以成“退不了休”的“终身荣誉”?

院士荣誉资源化,个人荣誉变成公共资源

诚然,院士这个头衔,的确得来殊为不易。等到真正熬成院士,即便还没垂垂老矣,多半也已接近退休年龄。这样看来,如果刚评上院士,便只能按时退休,回家含饴弄孙,还真是有“不把院士当宝贝”之嫌。尤其是当一些院士自身在团队中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再加上院士本身所具备的影响力,一旦院士退休,影响力以及发言权的弱化,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不利因素,显然毋庸置疑。此外,院士称号的得来,自然少不了来自院校与科研机构各方的倾力支持,既然如此,院士称号不再只是个人荣誉,而被当作院校以及科研机构的公共资源,也就并不意外。于是,院士想要退休,院校表示反对,年满80岁仍然要站好院士岗,扛好院士这面大旗,某种程度上也不过是院士荣誉资源化的必然结果罢了。[详细]

院士退休难缘于科研的利益化

现实中,既然有了院士,便意味着可以多拿项目,多分科研经费,攸关巨大的利益,院士们还能不能继续科研工作,甚至是否还能管理科研已不再重要,只需院士还在位,项目申报将院士大名列入,便意味着成功了大半,这样的科研评审与资源分配机制,当然注定了“院士退休难”。而相比“老院士无法退休”,更令人担心的恰恰是院士身份与利益的强相关性,已然让院士遴选过程充斥了利益公关与猫腻。无论是张曙光仅差一票当选院士,还是近期曝出的院士师徒反目,其中所曝光的诸多细节,院士申报与遴选过程中,其实已然不乏类似的利益牵绊。院士退休难的背后,其实根本缘于科研的利益化,以及科研资源分配的“赢者通吃”模式。 [详细]

“不让院士退休”背后的体制弊端

在金钱和利益至上的冲击下,院士头衔有些变味儿

近些年,院士一词也已经在我国处于“三高”范围:地位高,媒体曝光频率高,敏感度也高。院士在学术、科研上对国家有很大贡献,受人敬仰,享受一些特别权利和优厚待遇,无可厚非。但是随着近年来院士评选和管理运行机制产生的一系列弊端,人们开始对院士里鱼龙混杂的情况感到担忧。方舟子微博爆料“院士举报院士”,原铁道部运输局局长张曙光“花钱评院士”,再加上引起极大争议的“烟草院士”,以及最近曝出的某院士在申评中指使助手为其学术论文造假等等,众声喧哗中并非全都子虚乌有,在某些权力谄媚者渴望进入院士圈中时,当院士头衔能抵挡一面不受制约时,院士的周围自然多了质疑的目光。[详细]

院士制度更应是鼓励人踏踏实实做科研

可以明确的是,将来院士荣誉的终身制是有严格条件的,优厚的待遇也不能再是院士手捧终身的饭碗。眼下我国不少省份规定,院士在组建实验室、申请科研经费等方面享受优先权,在生活补助、医疗保健等方面甚至享受副省级待遇。院士荣誉不退休,这些待遇也就不会退休。在这种体制诱惑下,通过学术造假、贿选等途径竞选院士,自然难以禁绝。院士制度必须改,但无论怎么改,三个方向不该变:一是保持院士称号的学术性和荣誉性,不与物质利益挂钩;二是坚持院士增选工作的独立性和学术性,减少非学术因素干扰;三是为院士团体实现其功能定位,完善权利和责任相统一的制度保障。唯此,院士机制的各项改革运行才能顺利,院士也不再仅仅是一个外人艳羡的闪光荣誉,更是鼓励更多人踏踏实实为科学作贡献的方向盘。[详细]

从院士“退休难”看改革的阻力何在

院士头衔上附加了太多的利益

院士要回归荣誉性和学术性,院士评选不应被非学术性因素绑架,对此是有基本共识的,因此,推进院士制度改革、建立退出机制,应该没有多少人会有异议。但真要改起来,阻力立即就来了,这阻力,主要来自既得利益的羁绊。并不是所有院士,都自愿放弃终身荣誉和优厚待遇。哪怕学术创新的黄金期已经过去,也不是所有人都能主动让贤。更重要的是,即便有人想退,那些拿院士当重要资源的单位也不愿意放。因此,让院士评选更加公正透明,让院士能进能退,关键要剥离附着在院士头衔上的重重利益。[详细]

中央《决定》已明确提出院士制度改革的方向和措施

在中央决定中明确提出院士制度改革的方向和措施,是对社会普遍关注问题的积极回应。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决定》的最大特点,就是体现了问题导向,对几乎所有社会关注的问题都有回应,提出的改革方向和举措很有分量,也吸收了学界业界的主流意见,这令人振奋。但是,从改革重在落实,从整体部署变成改革实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改革涉及的问题,很多存在已久,也并不缺乏共识,但一旦改到自己头上,涉及切身利益,往往就改不动了。因此,改革改到“深水区”,必须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需要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院士制度改革如此,其他各方面的改革也是如此。[详细]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华声在线原创策划
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出品:华声在线
本期责编: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