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头衔上附加了太多的利益

2013-11-21 02:37:59 [责编:夏博]
字体:【

  院士想退却退不了,不仅不符合科研规律,也是对个人自由选择权和休息权的不尊重。而一些单位不愿意让院士退休,更多不是出于珍惜人才或科研需要考虑,而是需要院士撑门面、拿项目。这跟很多地方不惜重金招揽院士、一些院士身兼数职甚至数十职,都是一个道理。

  院士头衔本来是一个学术荣誉,评价标准只能有一个,就是学术标准。但在实际执行中,院士头衔附加的非学术因素越来越多,不仅可以给一些院士带来丰厚收入和待遇,还成为部门的政绩、获取科研经费的砝码。又加上缺乏学术监督和调查机制,最重要的学术评价反而被边缘化,院士评选拼关系、拼单位现象突出。因为没有退出机制,院士成了“铁饭碗”,评上院士,对个人和单位来说,都是“一本万利”的事。一些地方为招揽院士开出天价,以及所谓的“副省级”待遇,都加重了院士的利益化色彩。

  院士要回归荣誉性和学术性,院士评选不应被非学术性因素绑架,对此是有基本共识的,因此,推进院士制度改革、建立退出机制,应该没有多少人会有异议。但真要改起来,阻力立即就来了,这阻力,主要来自既得利益的羁绊。并不是所有院士,都自愿放弃终身荣誉和优厚待遇。哪怕学术创新的黄金期已经过去,也不是所有人都能主动让贤。更重要的是,即便有人想退,那些拿院士当重要资源的单位也不愿意放。因此,让院士评选更加公正透明,让院士能进能退,关键要剥离附着在院士头衔上的重重利益。

  从院士制度改革的愿景与现实,可以看出改革落实之难和主要阻力所在。

  在中央决定中明确提出院士制度改革的方向和措施,是对社会普遍关注问题的积极回应。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决定》的最大特点,就是体现了问题导向,对几乎所有社会关注的问题都有回应,提出的改革方向和举措很有分量,也吸收了学界业界的主流意见,这令人振奋。但是,从改革重在落实,从整体部署变成改革实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改革涉及的问题,很多存在已久,也并不缺乏共识,但一旦改到自己头上,涉及切身利益,往往就改不动了。

  因此,改革改到“深水区”,必须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需要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院士制度改革如此,其他各方面的改革也是如此。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