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票价应在平衡中寻求“最大公约数”

一张小小的车票,关系大众的切身利益,票价合理极为重要。

2013-12-16 第466期

地铁票价是一项公共决策,也是民生举措。怎么调,调多少,具体怎么实施,高峰和低谷的数额如何确定,背后涉及多方利益,既要考虑政府财政的现实压力,又要考虑费用变化对老百姓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影响,力争找到一个科学合理的平衡点,实现财政可持续、民众可承受,不断接近各方心中对地铁票价的最大公约数。

北京地铁"2元时代"或将终结:实行票价差别化

自2007年北京实行公共交通低票价政策以来,关于低票价是否持续就一直备受关注。2010年,市政协委员陈杰就曾建议提高高峰时段票价。2011年、2012年包括今年上半年,有关地铁票价涨价的传言一直未断。近两年,有关地铁票价提升的传言持续未断。前天,首都之窗网站公布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进一步加强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工作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制定高峰时段票价差别化方案并择机出台,这意味着票价增长的政策或将落地实施,2元通票制或将终结。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采用分段计费、高峰差别化还是其他方式,有关关部门一直在做调研,现在确定采用高峰差别化方式,但具体细化方案还要进一步完善。[详细]

"2元坐到底"暗藏不少问题

地铁拥挤等问题凸显,尤其是早晚高峰时段人满为患。

客观讲,低票价有利于鼓励市民公交出行,但同时,在北京常住人口突破2100万的背景下,客流量大、拥挤不堪等问题也愈发凸显。尤其在早晚高峰时段,等四五趟车还是挤不上去的“战役”每天都在上演,地铁人满为患,公共安全隐忧也不小。[详细]

地铁运营成本不低,维持低票价只能靠公共财政大量补贴。

票价不高,成本却不低。据测算,北京地铁每卖一张2元票,运营成本平均在4-5元。为了维持廉价票制,需要公共财政大量补贴托底。数据显示,2010年北京公共交通补贴128亿元,2012年补贴175亿元。在财政收入增幅渐缓、地铁建设全面铺开的语境下,维持低票价的财政压力越来越大,可持续性受到挑战。若补贴继续攀高,势必影响公共交通系统的改善,也会挤压其他民生项目的支出空间。[详细]

"票价差别化"能否破解"堵局"

地铁拥挤得到缓解势必会增加地上客运压力

“高峰时段地铁票价差别化”在缓解地铁拥挤的同时,势必会增加高峰时段地上的客运压力,增加路面负担。实质上,只是把“地下的拥堵,撵到了地上”,上下都是堵的现实并没有切实解决。当前,北京道路资源有限是不争的事实,任凭“价格杠杆”如何调节,乘客也只有“地上堵或者地下堵”的忧虑,并无其他选择余地。由此看,即使“两元通票制”终结,“地铁战”依然不会停歇。[详细]

地铁涨价莫苦了“刚需族”

除了部分持有优惠卡的老人与游客坐地铁观光以外,并没有多少人没事找事,在出行高峰时间,故意去挤地铁凑热闹。从这个角度看,政府拟制定高峰时段票价差别化政策,除了增加一些城市刚性出行者的经济负担外,能在多大程度上给“肥胖”的地铁“减肥”,值得怀疑。而且,在地铁、公交资源配置不充分,人口基数又太大的现实语境下,非要用价格杠杆的手段将一些刚性出行者挡在地铁之外,或许只能逼着一些工薪族去买私家车或改坐公交,继续给拥挤不堪的道路施压。[详细]

地铁票价调整如何谋求平衡

利用价格杠杆抑高峰出行应审慎

任何公共服务价格的调整,都必须要考虑到消费者的刚性需求。譬如阶梯水价、阶梯电价,之所以要“阶梯”,是保证作为消费者的市民,最基本的生活成本要维持在一个相对能够承受的范围。还如目前的个税政策,之所以要设置免征额,也是出于保证纳税人基本的生活成本支出不缴税的考虑。应该说,公共服务价格或者税收,考虑消费者的刚性需求,是公共服务和公共财政的基本原则之一。[详细]

地铁调价须找到平衡点

地铁票价是一项公共决策,也是民生举措。怎么调,调多少,具体怎么实施,高峰和低谷的数额如何确定,背后涉及多方利益,既要考虑政府财政的现实压力,又要考虑费用变化对老百姓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影响,力争找到一个科学合理的平衡点,实现财政可持续、民众可承受。做到这一点,无疑需要充分调研论证,广泛吸纳民意,不断接近各方心中对地铁票价的最大公约数。[详细]

地铁服务质量也应提升

调价不是一涨了之那么简单,调价之后,地铁服务质量也应同步提升。比如,增加夜班发车、延长营运时间;优化线路设计,让乘客少些“转车”折腾,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等。质量和价格同步提升了,才会有效消除公众的价格敏感,让调价政策更好地发挥民生效益。[详细]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华声在线原创策划
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出品:华声在线
本期责编:刘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