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实验室是根治雾霾的一剂猛药吗?

中科院拟在北京建个全球最大“雾霾实验室”,初步预算竟达5亿。

2014-03-04 第518期

雾霾危害之烈,大多数人都有亲身体验,无须赘述。加紧对雾霾的成因以及治理进行研究,彻底改变“十面霾伏”的环境现状,也早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刻不容缓。建立“雾霾实验室”是研究大气污染的主要方式之一,这个可以有。但是否一定要建成“世界最大”呢?这个值得商榷。

中国拟花费5亿元建世界最大雾霾实验室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中国科学家欲在北京怀柔建设世界最大的“烟雾箱”以模拟灰霾的形成和治理,项目并已得到批准。昨日,该项目筹备负责人对新京报记者表示,的确有建设此项目的意图,但其作为一庞大的大气环境模拟系统研究计划的组成部分,目前尚未得到发改委批复。建“烟雾箱”初步预算5亿元,媒体近日报道,中科院将在北京怀柔建设世界最大的“烟雾箱”以解决污染难题,该项目已得到发改委批准。昨日,该项目方案的筹备负责人、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贺泓对新京报记者表示,中科院的确已就此项目计划制定了方案,并上报发改委,但截至目前,尚未收到项目得到批准的消息。 另一种方式则是在封闭的空间进行模拟实验,这被称为“烟雾箱”,即在一个密闭的容器内,通过注入不同的污染气体,研究其在日照作用下的各种化学反应。 [详细]

雾霾实验室可行性有多少

说好的“红警”在哪儿?

除了科学检测上的困难外,专家也指出,实施红色预警下的应急预案,特别是启动机动车停驶等措施,将面临较大的落实困难,需要巨大的社会成本。“天津上一次启动就没有很好地落实,环保局发通知,其他部门却否认,搞出一个大乌龙。”环保人士马军说:“特别是涉及到社会车辆限行措施时,北京的车辆比其他地区多得多,人口也多得多,启动这些措施时有难度。” [详细]

雾霾实验室有必要吗

“雾霾实验室”或许可以有,“世界最大”实无必要。“雾霾实验室”建不建、建多大,决策者不能自己“拍脑袋”说了算。一方面要多征求一些专业人士的意见,同时也要给纳税人更多的知情权,对整个预算和建设过程予以有效的监督和审计,以免出现“发雾霾财”的不正常现象。[详细]

实验室不能成为表面文章

我们都是“雾霾实验室”里的小白鼠

常识还要重申,整个中国就是世界上最大的“雾霾实验室”,我们每个人似乎都已经成为了里面的小白鼠。但是,我国的科研单位却是视而不见,也不去利用好现成的“实验室”和“小白鼠”直接做实验,也不为“小白鼠”们的生活状态做出符合事实的科学结论,相反,他们只是盯着巨额的科研投入不放,这不仅是学术犬儒化的表现,更表明了当下的学术已经长彻底到了“无利不起早”的地步。[详细]

治霾,动权力比建实验室更有效

当下雾霾已经成了一个普遍现象,远远不止是北京,很多地方都深受其苦。城市的天空,已经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实验室”。 治霾不必坐等研究,也不必以研究为前提。从长远看,治霾需要更专业的指导、更精细的实施,需要对雾霾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但就当下而言,治霾刻不容缓,不是非要等到烟雾箱这样的科研设备出来,不是非要等到研究成果获得科学大奖了,然后凝聚共识、寻找答案、推动治理。治霾归治霾、研究归研究,一边治霾、一边研究,这才是上策。[详细]

理性对待雾霾实验室

治霾和研究雾霾可以并行不悖

治霾不必坐等研究,也不必以研究为前提。从长远看,治霾需要更专业的指导、更精细的实施,需要对雾霾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但就当下而言,治霾刻不容缓,不是非要等到烟雾箱这样的科研设备出来,不是非要等到研究成果获得科学大奖了,然后凝聚共识、寻找答案、推动治理。治霾归治霾、研究归研究,一边治霾、一边研究,这才是上策。 [详细]

不妨乐看雾霾走进实验室

对雾霾进行科研层面上的“再认识”,即便不能扭转公权力的政绩思维,即便不能把实验数据挪移到情形更复杂的现实社会中,但依然不能否认,通过科研上探索,建立对雾霾更清晰的认知,进而在实验数据上形成治理方法论。换言之,能不能从根源上摒弃过去“以破坏带来成绩”的发展模式,能不能注重社会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平衡,这是考验着为政者的执政智慧,但是从科学层面上,科研人员开展对雾霾的学理研究和实验室探索,依然是值得肯定的,这也是科研人员社会价值的体现。[详细]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华声在线原创策划
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出品:华声在线
本期责编:戴瑶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