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不聊生”是一种进步

现在官不好当了、当官没意思了,甚至有些官员还生出不小的怨气,将此称为“官不聊生”。

2013-12-26 第474期

“官不聊生”是一种进步。过去对官员的监督和约束相对较松,使一些官员把滥用公权力当作家常便饭。随着权力一步步被关进笼子,估计还会有更多的官员觉得不自在。

中纪委重拳整治会所歪风

近日,中央纪委、中央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发出通知,要求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严肃整治“会所中的歪风”。通知指出,近年来,一些地方将历史建筑、公园等公共资源变为私人会所的现象屡见不鲜,其中存在违法设立经营、侵占群众利益、助长奢靡之风、滋生腐败行为等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特别是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出入私人会所,吃喝玩乐,甚至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严重影响党风政风,带坏了社会风气。通知指出,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党委(党组)要组织力量深入调研,依法加强监管,结合反“四风”活动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要把整治“会所中的歪风”作为教育实践活动反“四风”的内容,严肃整治。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监督执纪,盯住党员领导干部,严肃查处出入私人会所吃喝玩乐等违规违纪行为,严格责任追究,及时通报曝光,形成威慑。 [详细]

现状:私人会所之过

吃喝玩乐的“后花园”

私人会所暗花盛开,成为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吃喝玩乐的“后花园”,一点也不意外。私人会所,被一些人看重的,除了奢华、低调、有品味,还有一个“私”字:私密性。踏雪无痕,腐败无迹,无后顾之忧。许多主动迎合“腐败市场”的私人会所,也在有意无意间强调、强化这种特色,为客人提供无微不至的保密服务。[详细]

腐化干部的“策源地”

私人会所人群的高端标签,满足了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的虚荣心;私人会所空间的私密性,助长了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的侥幸心;个别私人会所存在的“黄、赌、毒”等违法服务,击垮了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的廉耻心。同时,会所的私密性也给外部监督设置了重重障碍,一些私人会所机关重重,对陌生人高度警觉,外人根本无从进入,除非是“深喉”爆料,否则监督的触觉是很难伸进私人会所的。[详细]

建议:官员不涉足会所应成共识

约束官员行为

私人会所之所以泛滥成灾,甚至成为一种新型的腐败方式,关键在于约束官员的行为。而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应该持之以恒加大监督力度,严查官员出入此类场所、吃喝玩乐的违规违纪行为,使其不敢涉足、不能涉足,从而减少国币公帑的靡费,并树立清正廉明的风气;另一方面,官员自身也要洁身自好,管住自己的行为,不要出入私人会所。[详细]

规范会所经营

要从会所本身的存在合法性入手,使其营业行为透明公开。特别是,一些地方将风景胜地、公园等公共空间变为私人会所的情形屡见不鲜,这是对公共利益的严重侵犯。像这样的私人会所早就应该取缔,因为公共的风景名胜和景区资源不应沦为有钱人的自留地。此类私人会所泛滥存在,背后是否涉及权钱交易,本身更该被深挖追责。[详细]

规则需要细化

禁令如此具体明确,也就产生了极具威慑性的效果。从一般角度上讲,反不正之风,会按下葫芦起了瓢,不断衍生新变种。同时,总是会有一些人顶风而上,存有侥幸心理。但是,与其原则性地宣示这样不能那也不许,不如实打实地划清界限,这样才会直接作用在每个人的日常行为上。[详细]

期望:官员要做的还有很多

整治会所歪风折射部分官员不健康的权力观

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尊重法律尊重民意,这些本来都是官员应该做到的。一个官员只有达到这样的要求才有资格为官,做不到这些根本就没有资格为官。事实上,按照德能勤绩的标准,对照身上肩负的责任,官员需要做的还有很多。现在权力刚开始被关进笼子里,便觉得不爽不安,就担心“幸福时光”一去不返,恰恰说明一些官员有着不健康的权力观。[详细]

整治会所歪风只是底线,并非拔高要求

“会所中的歪风”非治不可,“公费出国”不管不行,“畅通民告官”势在必行……不是官不好当而是本就该这样,不是官不聊生而是为官常态。官不聊生是进步,但现在还远没到这一步。把这理解成“官不聊生”,感慨“官不好当”,这不是矫情又是什么?必须看到,随着反腐败不断深入、反浪费不断加码,权力一步步被关进制度笼子,官员要做的还有很多。即使如此,依然只是底线,并非拔高要求。[详细]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华声在线原创策划
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出品:华声在线
本期责编:张云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