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暮气沉沉 如何唤醒沉睡的青春

80后,最小的24岁,最大的也不过33岁,是什么让本该朝气蓬勃的年轻一代变得暮气沉沉?

2013-05-16 第318期

梁启超说过,“苟学校青年能人人磨炼其脑力,坚定之意志,倡为风气,普及全国,则诚国家无疆之福也。”从宏大叙事上讲,青年应该有活力,有冲劲,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祛除暮气,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理想、体现个体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讲,80后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从略为尴尬的社会现实中找回自己的青春,或是摆在他们面前的另一大考题。

人民日报刊文称80后集体变“老”暮气沉沉

似乎在一夜之间,80后一代集体变“老”了。先是怀旧。他们唱着“老男孩”,感叹消逝在记忆里穿着海魂衫皮凉鞋的夏天,怀念看过的连环画,还有那些年一起追过的女孩。再是叹老。一群在父母看来还是小孩的80后,在比自己更小的小孩面前大叹“老了”“心好累,感觉不会再爱了”……是什么,让本该朝气蓬勃的年轻一代变得暮气沉沉?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回忆一战前太平时代的欧洲时,曾经描写过一个颇堪玩味的现象:刚从医学院毕业的年轻医生都已蓄起大胡须戴上金丝边眼镜,而他们之所以这样做,仅仅是为了给患者留下“有经验”的印象。年轻,成为发展的障碍,年老却成了有利条件。[详细]

80后一代何以变得暮气沉沉?

媒体谈80后暮气沉沉:房奴、拼爹毁了一代人

应该说,大多数的80后都结婚生子了,梳理他们的人生关键词,“房奴”一词不可略过。有人说:“高房价毁灭了年轻人爱情,也毁灭了年轻人想象力。他们本可以吟诵诗歌、结伴旅行、开读书会。现在,年轻人大学一毕业就成为中年人,为了柴米油盐精打细算。他们的生活,从一开始就是物质的、世故的,而不能体验一段浪漫的人生,一种面向心灵的生活方式。”这是戳中80后焦虑的精辟之论。当每天一睁开眼就要面临一百多元甚至数百元的房贷,压力便如潮水般袭来,年轻人哪还有心情过浪漫而精致的生活?哪还有余钱追求丰富而美好的人生? 就业升职等方面存在的社会不公,也容易摧毁80后的斗志。拼爹,这是另一个关键词。[详细]

“暮气沉沉”不幸福背后是物质精神双重压力

一位美国教授考察中国后感叹:中国年轻人活得太累,他们的人生只有两个词组:成功和拼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发现,自己一进入社会就迅速沦落为社会的底层,现实并不像CCAV里说的那样美好,我们忍受着高昂的房价,吃着无处不在的垃圾食品,喝着不洁净的水,呼吸着污浊的空气,纳着全球排名第二的税赋,所交养老金的70%被不用交养老金的公务员所尽情挥霍,用着比美国高的电价,开着比美国贵的车,烧着比美国贵的油,跑在世界上收费最多的高速公路上,而得到的却是低廉的工资。没日没夜的工作,别谈什么带薪休假旅游,那简直就是神话。几十年来,主流文化都在赞美青年,说青年身上最可贵的地方,就是他们的独立自主精神。而独立自主的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不依赖父母。但是,在中国,人们购买首套住房的年龄是27岁。假定他们18岁上大学,22岁毕业,仅仅工作5年,他们当然不可能具有购买房屋的能力。自然这笔钱出自他们的父母。所以,他们自自然然上学要听父母的、选专业要听父母的、选什么职业要听父母的、甚至与谁结婚和生孩子之类的全必须听父母的。如果人生的大事,基本上都不能自己做主,谈何独立?[详细]

80后暮气沉沉 精神“早衰”值得警惕

80后“暮气沉沉”不能只怪80后

最近非常火的一部电影是赵薇导演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火的原因是这个题材很讨巧:80后一代人从当初的备受争议到如今迈入三十而立的年纪,在面临巨大生活压力的同时,还要面对各种工作和周围生存环境的考验,于是叹老怀旧成为一代人的共同特征。80后怀旧的时代所在,正是我国刚刚改革开放没几年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时候还算民风淳朴,那时候社会竞争还没那么激烈,房价还没那么高,人们的内心还没那么浮躁,孩子还有完整的童年,社会成员之间还有最基本的互相尊重和道德约束。但是当这些年轻人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他们经历了这个国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所有的善恶美丑,不但错过了工作包分配,而且没赶上福利分房的末班车,同时却赶上了大学扩招,研究生满大街的尴尬局面,基本的生活尊严都不能保证,所以,这个时候感怀小时候的淳朴年代,似乎更显得意味深长。[详细]

正在弥漫的暮气现象须正视

正如一些观察者所指出的,青年社会中的暮气现象,其实可以分为两种,一为“老年的青年”,80后的年轻人充其量不过30出头,但他们无法体验“一种面向心灵的生活方式”,过的是负重前行的中年人日子;还有一种是“老练的青年”,不同于人们的传统认知,一些80后并不“如初生的虎犊、如海洋中不断增生的珊瑚岛”,他们活得比这个年龄更成熟,更格外地老练。社会是一个平衡体,人生也应该是一个“循律渐进”的过程,从这样的角度来说,80后们的暮气现象无论如何都不是正常的。或者也可以说,它就像一个格外刺眼的社会征候,需要深度的制度纠偏来重焕青春。[详细]

80后的暮气,需要时代的解药

“青春染暮气”是时代病

多年前年轻人是集体下海淘金争相“走向新时代”,现在80后、90后们都在挤公考的独木桥纷纷涌进“体制内”;多年前出身底层的孩子,考上大学就意味着能够实现阶层的流动,现如今“拼爹”横行导致“逆袭”显得愈发艰难和不易……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碰了一鼻子灰,甚至是碰了一头疙瘩的80后们,渐渐明晰了诸多的明规则与潜规则:在自己父辈、兄辈操控的规则和秩序面前,个体的“逆袭”尚需付出过早患上颈椎、腰椎等职业病为代价,平凡的自己更多只能做顺从者,而非新规则、新秩序的缔造者。所有的“不会再爱”都对应着相应的社会诱因,“早衰”的年轻人更可看成是某些社会肌体“亚健康”的病理表现。与其指责80后们暮气沉沉,不如更多疗救一些领域和层面的“时代病。[详细]

制度有朝气,何愁80后暮气沉沉?

在过去20年里,北大保安队先后有500余名保安考学深造,有的考取大专或本科学历,有的甚至考上重点大学的研究生,有的毕业后当上了大学老师。“北大保安”之所以成为一个神话般的“励志故事”版本,恰恰是体现了公平、公正,给了青年一个希望的舞台。毫无疑问,“北大保安”绝不会给人一种暮气沉沉的感觉。几个年轻人让人觉得暮气沉沉不重要,哪怕更多的年轻人如此,也不是特别严重,最怕的是制度“暮气沉沉”,当制度失去了公平公正,当制度没有一点活力,且让人看不到任何希望,年轻人又怎么会不暮气沉沉?反过来,如果制度充满活力,再暮气沉沉的年轻人也会变得活力四射![详细]

致我们永不应暮气沉沉的80后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的确,我们总难以获得一种理想与现实的两全,但一个国家的青年理当更有活力,这不仅是因为“少年强则国家强”,而是因为关于年轻人的苦闷与惆怅,还常常指向社会发展深层次的疏漏与走偏。青春不能无处安放,年轻人也理当是那个青春不灭理想尚存的群体——在被指责为集体“老”去的一代后,我愿意再次这样表述,以此致我们永不应暮气沉沉的80后。[详细]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华声在线原创策划
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出品:华声在线
本期责编:曾春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