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剧不公的"超级中学"理当叫停

超级中学仍是应试教育的助推器;其所延续的,也是“效率优先”的“教育产业化”路线

2013-09-08 第400期

“超级中学”的不断出现,已经影响到社会公平。所以,对“超级中学”现象,必须给予足够的反思和警醒。政府不仅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还要特别注重教育资源分配的均衡性。在此意义上讲,要缩减教育资源分配的“贫富差距”,给“超级中学”瘦瘦身、减减膘、去去虚火是很有必要的。

"超级中学"怪相:花钱垄断尖子生

在校生人数少则五六千,多则上万;网罗、垄断了所在城市、甚至全省的尖子生;因学校大、创收多、高考成绩相对较好而常常被地方政府当做政绩。近年来,这一类所谓的“超级中学”异军突起,引起社会关注。河南实验中学本校和分校师生人数已经接近1万人;江西临川一中、临川二中学生人数达上万人;安徽六安毛坦厂中学虽然是一所地处大别山的乡镇级高中,但拥有学生近两万人,光高三学生就有万余人,堪称亚洲最大的“高考工厂”。这些中学“航母”并非自然涌现的,而是在地方教育部门推动和经济利益驱动之下养成的。光鲜的高考升学率,长长的“一本”名单,于校长、当地教育部门乃至主管教育的副市长而言,都是一道亮丽的政绩风景线;于学校而言,则是高价收取择校费,把入学指标卖成俏货的资本。[详细]

“超级中学”的推手是超级利益

"超级中学"延续的是教育产业化路线

超级中学如果是自发的倒也无可厚非,但问题的关键是,在超级中学的变身过程中,充满了行政的主导。譬如,当超级中学的升学率上去了,这所学校能获得的教育资源,便会多很大,而与此同时,这些超级中学又用自己的招牌去吸引一些并不优秀的学生,收费动辄便是上万元甚至数万元。换言之,如今的超级中学,更像是一个超级企业,其最大的目的,不是让更多的学生享受优势教育资源,而是为了“超级利益”—收取高额择校费等费用。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超级中学’背后是‘超级利益’,一些教育行政部门甚至向中学校长下达招生、升学指标,完不成任务的‘一票否决’。因此,超级中学现象根子不在学校,在地方政府。”有这样的现实,便不难解释超级中学尽管背离教育公平,却依然能“生生不息”了。超级中学的存在,是违法教育规律的,“多宗罪”也早已被专家学者列出,它所起到的作用,仍是应试教育的助推器;其所延续的,也是“效率优先”的“教育产业化”路线。[详细]

"超级中学"聚优背后还在敛财

超级中学不只是“聚优”,而且还以“聚优”大肆敛财。因为升学率高,名声在外,超级中学不只吸引了成绩好的学生,也吸引了很多望子成龙的家长。有些家长有钱又有门路,孩子却未必是学习尖子,为了让子女接受“最好的教育”,在尖子生中成长,这些家长是不吝惜钱财的。这正中超级中学的下怀,他们在前门树起好学生的招牌,在后门高价兜售择校指标,进一个人要收上三万五万、十万二十万不等。这样,一部分好学生是靠重金挖来以壮门面的,另一部分不好的学生是重金敲门充实财源的,超级中学已不单纯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而是成了铜臭弥漫、有辱斯文的生意场。高考被彻底功利化,教育被很大程度上买卖化,这样的学校能培养出视野开阔、雄心万丈的青年才俊吗?这样的学校能成为“欲栽大木拄长天”的教育圣地吗?这种短视行为,破坏的是教育的丰富性和多元性,终将以民族的整体素质下降为代价。[详细]

破坏教育生态的"超级中学"应叫停

“超级中学”是典型的教育垄断

“超级中学”是将教育当作了企业。一方面利用丰厚的条件吸引尖子生,另一方面借高考成绩来吸引更多的“非尖子生”,以分数讲价钱。自然,学校吸金无数。既给学校带来了经济利益,也让当地政府分到了太多的利益。因为学校按人头收取所谓的“学费”,基本上不受监管。为了敛财,为了政绩,为了种种无法言说的“超级利益”,也会推动“超级中学”越来越“超级”。可“超级中学”招收的那么多学生,真能够个个得到很好的教育吗?成为“超级中学”,固然是学校的努力,但最大的推手却是当地政府。如果在教育资源分配上不给予倾斜,如果不给予“超级中学”更多的优惠,“超级中学”也不可能变得如此壮观。说到底,“超级中学”就是个教育怪胎。既破坏了教育生态,也提高了家长的教育成本,一些家长为了把孩子“挤”进“超级中学”,需要交上昂贵的择校费,甚至为了上“超级中学”,全家动员找门路送礼。据了解,由于择校指标“僧多粥少”,价格越炒越高,有的已经超过5万。再加上路费,住宿费,读高中三年已经让家长够惨了。[详细]

"超级中学"利"小众"而损"大众"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高考升学率,近年来则是一本率、上名校的人数,是重要的办教育政绩。打造“超级中学”,将全省、全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尖子生都集中在这一所学校,必然包揽当地升入重点中学的学生,瓜分北大、清华等校在当地的招生名额,这就是地方政府办所谓“名校”的秘诀。如此举办“超级中学”,让地方政府有一所拿得出手的“好高中”,却破坏了当地的教育生态。虽然高中属于非义务教育,可优质资源过于集中,会让其他中学都变成薄弱学校,“状元”、进名校的学生集中在一所高中,这恰恰表明当地的高中资源极不均衡,优质资源十分困乏,这会堵死当地学生的求学路——进入薄弱学校的学生会觉得自己没有前途,进而放弃学业,而进入“超级中学”的学生,则被裹挟到名校争夺战中,应试教育更为严重。[详细]

不以“超级中学”为荣需要大胸怀大责任

"超级中学"与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

教育如果被政绩所绑架,如果被功利所绑架,势必会出现“超级中学”。因为将学校做得越大,越能够敛财。教育最需要的是投入,教育最需要公平、公正,因此,需要教育变得纯粹,不能被利益所绑架。然而,“超级中学”却变成了“超级企业”,不断建分校、建连锁学校,招生规模越来越大,“超级中学”的目的不是想让更多的学生公平地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而是挣钱,是收取高额的择校费,这与教育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教育不该有垄断,可“超级中学”就是一种典型的“教育垄断”。对于“超级中学”需要进行制度化的限制。一方面必须将中小学校限制在一定的规模之内,另一方面需要剥离变异的政绩,让学校教育回归教育本义,更重要的是,在教育资源分配上要做到公平。“超级中学”让我们离教育公平越来越远了。[详细]

执政者需慎重对待"超级中学"

多年前,安徽铜陵平衡义务教育资源的做法,屡屡被媒体引为破解众多城市择校乱象可资借鉴的典型。如今,成都、杭州平衡义务教育资源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对于同等经济发达程度的北京等大城市而言,无疑有着“更为对等”的参考价值。不以“超级中学”为荣,需要大胸怀、大责任,就是从有利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立场出发,为更多的孩子能够享受到均衡的优质的教育资源着想,将时下炽烈的择校热降降温,超越、抛弃眼前一地一时的狭隘利益和所谓的“政绩”观。有了这样的胸怀和责任,接下来,是推动还是默许还是遏制“超级中学”的进一步做大做强,在具体政策的制定上,自然会有更为慎重的选择。[详细]

少些“超级中学”多些教育公平

有个现象必须引起关注,这几年考入清华、北大等名校的农村学生不断减少,“超级中学”在一定程度上给出了答案。“超级中学”垄断了一流大学的生源,自然是众多学生向往的学习圣地,但并不是人人都能进得去的,除了考分高,还要交得起高额费用,甚至还得“拼爹”。这在很大程度上压窄了家庭贫困学生、农村孩子的上升通道。另一方面,优质资源向“超级中学”聚集,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严重失衡,这让很多农村学子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机会减少。“超级中学”的不断出现,已经影响到社会公平。所以,对“超级中学”现象,必须给予足够的反思和警醒。政府不仅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还要特别注重教育资源分配的均衡性。在此意义上讲,要缩减教育资源分配的“贫富差距”,给“超级中学”瘦瘦身、减减膘、去去虚火是很有必要的。[详细]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华声在线原创策划
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出品:华声在线
本期责编:周诗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