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瑶山科学教育的播种者——记江华瑶族自治县小学科学教育首席专家刘金春

2025-07-21 11:00 [来源:华声在线] [责编:陈方]
字体:【

在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沱江镇第七小学,师生们对刘金春的教育故事都会赞不绝口。

刘金春,湖南省道县师范学校毕业,本科学历,中小学高级教师,现任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从教二十四载,他始终以共产党员的赤诚之心,挚爱基础教育事业,倾注满腔热情,用爱滋养每一个孩子,深受学生爱戴、家长赞誉、同行好评、领导褒奖。先后获得永州市优秀校长、江华瑶族自治县优秀校长、江华瑶族自治县党务工作者。

引领学生探索自己的食物

江华瑶族自治县地处湘、粤、桂三省交界的南岭山脉腹地,是湖南省唯一的瑶族自治县。最远的学校距县城约四个小时车程,县城距省城长沙还有500多公里。

2001年8月,刘金春被分配到江华瑶族自治县岭东一所寄宿制中心学校,看着操场上瘦弱矮小、面色蜡黄的孩子们,80%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他,想起了自己幼时背着“冷硬饭团”走十几里山路求学的日子,眼前的现实与儿时的记忆重叠,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让每个孩子都吃得好,吃得健康!”

初到五年级1班任教,每到吃饭时间,经常听到学生低声发出“唉,每餐都一个菜……”为弄清楚情况,刘金春连续一周陪孩子们到食堂吃饭并详细记录每天的菜谱,仔细观察学生的情绪,发现情况确实如孩子们嘀咕的那样。

于是,他多次与学校采购员及领导交流,了解到学校其实也想让孩子们多吃两个菜,学生交的每一分钱已经全部用到孩子们身上了,只是学校学生少,相对成本就比较高……

尽管知道了真相,他心里仍然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时常问自己还有没有改善的思路和方法?

接着,刘金春通过班会在学生中征集菜谱,课后与学生往返菜市场了解价格,在现有条件下时常变换菜谱,很快食堂有了小小的改善。

引导学生将兴趣延伸课堂

在科学课堂上刘金春发现孩子们总是低着头,眼神躲闪,对知识缺乏探索的热情。这让他深刻意识到,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是打开孩子们知识大门的关键钥匙,而“趣”,便是这把钥匙的核心。

在刘金春刚接手的班级里,有个叫阿木的瑶族男孩。他性格内向,几乎从不主动回答问题,对学习也提不起兴趣。刘金春观察到阿木虽然在课堂上沉默寡言,但课间休息时常会蹲在教室外的角落,专注地观察蚂蚁搬家。发现这一细节后,他决定以此为切入点,激发阿木对科学的兴趣。

刘金春在科学课上设计了“探秘小蚂蚁”的主题活动。提前为同学们准备放大镜等简单工具,带领大家到户外观察蚂蚁。阿木在活动中眼睛发亮,主动向同学们介绍他所知道的蚂蚁知识,还提出了许多新奇的问题:“蚂蚁是怎么找到回家的路的?”“它们怎么知道哪里有食物?”刘金春顺势引导同学们一起查阅资料、做实验,尝试解答这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阿木不仅展现出了惊人的探索能力,还变得开朗自信起来。他的转变也感染了其他同学,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

为让瑶山的孩子们接触到更丰富的科学知识,刘金春利用有限的资源,在学校里创建了“趣味科学角”。带领孩子们收集废弃的瓶瓶罐罐、纸盒等材料,将它们改造成简易的科学实验器材。用塑料瓶制作了浮子,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浮力的奥秘;用吸管和硬纸板搭建高塔,学习结构的稳定性原理。

有一次,刘金春带领学生尝试用废旧材料制作简易的太阳能热水器。孩子们热情高涨,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小美提议用黑色塑料袋来吸收热量,因为她发现黑色的物体在太阳下更热;小刚则想到用透明塑料膜覆盖,防止热量散失。在制作过程中,大家分工合作,遇到问题就一起讨论解决。当看到一起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真的能把水加热时,孩子们欢呼雀跃,那种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

引发学生不断地挑战自我

一个“影子”带来的光亮: 在白芒营中心校,曾有个叫小黎(化名)的学生,因家庭变故变得敏感易怒,对学习和周围环境充满抵触。老师们多次上门家访,收效甚微。是学校的心理健康课为他打开了一扇窗。在“职业影子日”活动中,小黎第一次走进镇上的汽修店。当师傅递给他一把扳手,让他试着拧紧一颗螺丝时,他眼中闪出了久违的专注光芒。心理老师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变化,鼓励他分享感受。渐渐地,小黎在周记里写满了对机械的观察,课堂上紧锁的眉头也舒展了。2019年8月27日,小黎的母亲激动地来到学校,紧紧握住刘校长的手:“谢谢你们没放弃他!他考上二中初中部了!是你们帮助他找回了自信!” 家长真挚的感激与孩子切实的转变,让在场所有人动容。还有什么比这更有力的证明?这一刻,刘金春“育人先育心”的信念更加坚定。

一株绿植的“新生”: 在沱江七小,学生小萱(化名)的故事温暖人心。父母离异后,小萱像一株蔫了的小苗,沉默寡言,总是独自缩在教室角落。细心的班主任和心理老师没有急于说教,而是邀请她加入了班级的“心灵园艺角”。老师交给她一盆有些枯萎的绿萝,轻声说:“小萱,帮老师照顾它好吗?就像照顾一个需要朋友的小生命。”起初,小萱只是默默地浇水。渐渐地,在老师和班级心理委员的陪伴下,她开始观察叶片的变化,记录它的点滴“复苏”。当第一片新叶舒展时,小萱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她在“心情日记”里写道:“我的绿萝长新叶子了!它和我一样,需要阳光和水,也需要朋友。”在一次校园“阳光分享会”上,小萱鼓起勇气,捧着那盆生机勃勃的绿萝走上讲台,声音虽轻却充满力量:“它告诉我,只要有爱,就能重新开始。”这株绿植的“新生”,正是心育无声滋养生命、唤醒自信的生动写照。

引起学生自主探索课程建设

刘金春积极申报小学科学名师工作室。他深知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凝聚团队、带动更多的教师,才能让更多的孩子受益。

他精心组织学科骨干教师开展“趣味科学课程开发”活动,鼓励老师们结合瑶山的地域特色和孩子们的生活实际,设计有趣的科学课程。

在他的引领下,团队成果斐然:研发的“瑶山植物探秘”课程,引导孩子们深入认识家乡的丰富植被,探寻其生长习性背后的奥秘与珍贵的药用价值;而“瑶族传统工艺中的科学”课程,则巧妙地从瑶族编织、扎染等精湛工艺入手,引导孩子们发现其中蕴藏的物理、化学等科学原理。

这些根植乡土、妙趣横生的课程深受学生喜爱,点燃了他们探索科学的热情。同时,在持续的课程研发与教学实践中,学科团队的教师们也不断汲取养分,实现了显著的专业成长。

这些年,刘金春看着瑶山的孩子们从对学习懵懂、畏惧,到充满好奇与热情;看着他们在科学探究中学会思考、合作与创新;看着他们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他感到无比欣慰。以趣为先,不仅激发了瑶山孩子的求知欲,更点燃了他们对未来的希望。他自研“双线五步”主题式校本研修模式成效显著,主持5项省市县课题,20余篇论文在省级刊物发表或获奖,指导30余位教师在赛课中夺魁,借“青蓝工程”“名师工作坊”,培养100余名青年教师,其中60人成长为县级教学能手,40人晋升县市级骨干,更孵化出6名优秀校长,刘金春本人10次荣获县人民政府嘉奖,立三等功1次,16次荣获县级“教学能手”“首席专家”“坊主”“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校长”等,为大瑶山科学教育打上自己的底色。

通讯员 冯国军)

责编:陈方

一审:陈方

二审:汤世明

三审:田从梅

来源:华声在线

免责声明:华声在线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文章仅是作者个人观点,不应作为投资依据。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文章是网络作者投稿发布,版权归投稿作者所有。作者应对文章及图片的真实性及版权负责。一旦因此引发版权纠纷,权利人提出异议,华声在线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删除相应内容。侵权责任由投稿者自行承担,如由此造成华声在线损失,投稿者应承担赔偿责任。如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38160107#(#改成@)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