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引智赋能乡村发展,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三道坑镇党委政府积极对接高校资源,联合怀化学院美术与设计艺术学院,开展为期七日的“艺梦润乡,侗韵生香”暑期“三下乡”活动。活动围绕党史教育、防溺水教育、美育课堂、民宿庭院艺术改造精准发力,硕果累累。期间,双方共建的“美术学院写生实践基地”正式揭牌,揭开校地合作新篇章,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持久艺术动能。
红色基因新传承:光影诗行润初心
老照片在光影中诉说往昔,珍贵影像带孩子们穿越时空。实践团成员陈馨怡以诗化语言串联起党的百年征程:从“唤起工农千百万”的革命年代,到“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建设时期,再到“风卷红旗过大关”的改革浪潮,每个历史节点都化作动人诗篇。这种“浸润式”教育模式,让红色历史可观可感,在青年一代心中深植爱国情怀,为红色基因注入时代活力。
(同学们正专注学习红色党史课程)
防溺教学零距离:溪畔演练筑安全
“大家看水面,像镜子一样平,但水下暗藏碎石坑...一脚踩空就危险了。”针对暑期防溺重点,实践团成员罗雅涵带领牛皮寨村的孩子们,在村边溪畔开设“双轨课堂”——理论讲解与情景模拟相结合。通过识别风险、模拟自救等环节,孩子们的亲身体验使安全知识真正入脑入心,有效织密了乡村暑期安全防护网。
(双轨课堂开展防溺水教育)
扇底生花播美育:鼓楼课堂绘斑斓
在侗乡鼓楼广场和风雨桥畔,实践团将素白团扇变为美育画布。在赵炳宇老师指导下,同学们笔尖飞舞,色彩流淌。“老师,兰花怎么画才灵动?”面对学生陆林慧的提问,成员陈馨怡边示范边讲解:“想象兰草如‘女’字姿态,更能抓住其神韵。”一堂生动的户外美育课,让侗乡孩子在艺术实践中发现美、创造美,点亮了心中的艺术梦。
(师生在风雨桥进行团扇艺术创作)
民宿焕新显匠心:庭院巧绘展新颜
聚焦乡村旅游品质提升,实践团巧妙施展“点睛术”。13名成员灵感源于三道坑镇的养蜂产业,将油菜花田、蜜蜂元素挥洒于牛皮寨村民宿的17面白墙,变平淡为画卷。更以“就地取材,融合美学”的智慧,利用旧瓦片、青石板铺就汀步小径,稻草、竹竿、绿植构成“山形”背景墙。旧物焕新颜,改造后的民宿庭院融合侗族风情与自然野趣,成为游客雅致休憩空间,更成为了展现“侗族美学”的生动样板。
(学生们就地取材,融合侗族美学改造民宿)
校地共建启新章:绘就艺兴侗乡路
近日,在怀化学院美术与设计艺术学院总支书记杨世万与三道坑镇党委书记周拥军共同见证下,“怀化学院美术与设计艺术学院写生实践基地”正式揭牌落地三道坑镇。这标志着校地合作迈入机制化、常态化发展新阶段。依托三道坑镇独特的山水风光、深厚侗韵与良好的合作基础,基地将成为师生扎根乡土、汲取灵感、深化实践的重要平台,持续为乡村导入艺术智识与活力。
下一步,三道坑镇将以共建基地为重要支点,深化校地合作内涵,进一步拓展院校合作网络,积极探索“艺术+文旅”深度融合新路径,持续激活乡村旅游发展的“青春动能”与“艺术价值”,绘就侗乡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崭新画卷。(通讯员 冯银彬 黄珂)
责编:陈方
一审:陈方
二审:汤世明
三审:王超
来源:华声在线
免责声明:华声在线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文章仅是作者个人观点,不应作为投资依据。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文章是网络作者投稿发布,版权归投稿作者所有。作者应对文章及图片的真实性及版权负责。一旦因此引发版权纠纷,权利人提出异议,华声在线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删除相应内容。侵权责任由投稿者自行承担,如由此造成华声在线损失,投稿者应承担赔偿责任。如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38160107#(#改成@)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