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7500年前的碳化稻谷粒、50年前的知青锄头、27年前的金秋梨树和今天的‘超级稻’在同一条山路上相遇,历史就有了可以触摸的温度。”近日,湘潭大学商学院赴怀化洪江市暑期社会实践团完成了一场跨越七千年的“时空接力”。三天里,实践团先后走进知青文化博物馆、金秋梨博物馆、高庙遗址公园和杂交水稻发源地博物馆,于历史纵深中探寻乡村振兴的精神坐标。
在高庙遗址保护区,祭祀坑、房址、灰坑依次排开,骨渣、灰烬与螺壳无声讲述“饭稻羹鱼”的文明起点。驻村第一书记段召友向实践团详细介绍遗址发掘过程,同学们俯身察看火痕,感受先民对自然的敬畏。
走进知青文化博物馆,一件打满补丁的棉大衣、墙上“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标语把实践团带回20世纪70年代。石板桥村党委副书记彭春介绍,当年知青在大崇乡垦荒造林、改良土壤,为后续特色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砂溪金秋梨博物馆内,展馆通过实物、影像与大数据展示等形式,完整呈现1998年引进试种到2019年成为亿元产业的蝶变历程,从最初的几株树苗到3万亩标准化梨园,再到“赏花经济+直播电商”的农旅融合模式,生动诠释了“一颗梨富一方人”的洪江实践。
随后,跟随石板桥村第一书记段召友的脚步,实践团来到杂交水稻发源地博物馆,展馆以“万年稻梦”为主题,分“物种天堂”“万年农耕”“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稻路新篇”五大板块,真实还原“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团队当年住茅屋、点煤油灯做研究的场景。在“奇妙的种子世界”互动区,同学们轻触屏幕,一粒稻谷从萌发到灌浆的生命历程跃然眼前。2024级刘亭伸同学感慨:“这一刻,我真正理解了“禾下乘凉梦”的重量。”
历史照亮来路,种子指向未来, 这次活动,是灵魂与历史的共振、青春与科技的对话,实践团表示,将把感悟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让“一粒种子”的力量在新时代绽放更绚烂的成长之花。(蒋苏秦 张杨延希 陈弈南 邓昕奕 唐婧)
责编:陈方
一审:陈方
二审:汤世明
三审:王超
来源:华声在线
免责声明:华声在线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文章仅是作者个人观点,不应作为投资依据。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文章是网络作者投稿发布,版权归投稿作者所有。作者应对文章及图片的真实性及版权负责。一旦因此引发版权纠纷,权利人提出异议,华声在线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删除相应内容。侵权责任由投稿者自行承担,如由此造成华声在线损失,投稿者应承担赔偿责任。如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38160107#(#改成@)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