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盛夏,稻浪翻涌。近日,湖南文理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校企同心“械”力・共助乡村振兴实践团深入常德市西洞庭管理区祝丰镇涂家湖村,将课堂所学融入田间地头。他们探访育秧工厂、农机合作社,走村入户调研农机实情,用专业技能解决农户难题,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智慧与澎湃“械”力。
探访前沿:智慧农业焕生机
实践团深入洞庭水育秧工厂和隆湘农机合作社,切身感受科技为传统农业带来的变化。
实践团成员参观育秧大棚
育秧大棚内,“一棚两用,全年无闲田”的高效生产模式令人赞叹。春季,精准温控系统确保早稻秧苗茁壮成长;早稻收割后,大棚无缝衔接种植冬瓜、黄瓜等高附加值作物,既保障粮食安全,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实践团成员听隆湘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安忠讲解多用插秧机
在隆湘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安忠展示了农业机械化进程的丰硕成果。他现场讲解插秧机操作与育苗技巧,并分享了农机采购的转变:“买农机就像买手机,重性价比。”他算了一笔账:一台进口插秧机的价格能买三台国产机,且国产农机有政府补贴,维修成本远低于进口机——后者一次维修费几乎等同购买一台新国产机。基于对国产农机技术进步的认可和成本考量,合作社已从依赖进口转向优选国产。
隆湘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安忠向实践团成员介绍育秧技巧
“农用机械的普及不仅大幅提升效率、减轻劳动强度,更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加速了农业现代化步伐。”安忠总结道。实践团成员们认真记录,积极思考农机高质量发展路径。
深入田间:入户调研解实情
带着在育秧工厂和合作社获得的启示,实践团在村干部带领下,展开细致调研与服务。
实践团到农户家中开展农机调研
队员们手持问卷,携带工具,从“小农户零散经营”与“大户规模发展”双重视角切入。他们详细记录农户年龄、耕地规模、农机拥有情况、使用难题及服务需求,重点了解有机户的设备维保痛点,以及无机户的经济负担与技术顾虑。
村民们热情反馈:有人细数农机补贴实惠,有人倾诉小型农机适配不足,有人畅想智能化农机前景。团队分析发现,农户需求分层明显:小户关注小型农机的易用性与维保成本,大户则期盼大型设备的高效维修服务和智能农机操作培训。
实践团还采访了涂家湖村有名的“80后新农人”。他从几亩薄田起步,如今经营千亩良田,陆续添置各类农机,既提升自家种植效率,也服务周边小农户。他谈及未来,计划引入物联网监测、智能灌溉等技术,让种田更轻松、更精准、更高效的种植。
另一位农机大户展示了政策扶持下的无人机应用:“无人机播撒、喷药一小时能完成百亩作业,自带避障、自动充电功能。”他介绍,政府扶持力度大,购机首年有免费保险和维修额度,还定期组织培训,“依托这些科技,产量、效益、质量同步提升,我们对‘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更有底气”。
“械”心惠农:实干服务暖人心
调研不止于倾听,更在于行动。实践团成员随身携带的工具包成了连接课堂与田野的纽带。他们现场为农户提供切实帮助:为卡顿的插秧机链条润滑,检查植保无人机电与喷洒系统……从调试到基础保养,学子们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功排除多户农机小故障。
更重要的是,他们手把手传授“日常检查三步骤”“易损部件保养要点”等实用技巧,帮助农户降低后续维护成本。“这些娃娃不仅会读书,还懂技术,真是帮了大忙!”看着恢复运转的农机,村民们由衷赞叹。
实践团成员为农户收割机进行保养
脚下泥土,心中力量
“这次实践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农业机械化的巨大潜力与肩负的责任。作为机械学子,我们必须用所学知识,为乡村注入科技力量。”成员李贤道出团队心声。
实践团与调研农户合影
调研虽暂告段落,但服务永无止境。团队将持续深耕调研成果,将青春思考转化为助农实招,围绕农户需求制定农机维修手册和保养建议,助力涂家湖村农业机械化迈上新台阶。这支年轻的“械”力军,正努力让“三下乡”的足迹,成为连接校园与乡土、青春与振兴的坚实纽带,让青春之火在赋能乡村的征程中绽放炽热光芒。(通讯员 谢袁芬 刘思荣)
责编:陈方
一审:陈方
二审:汤世明
三审:王超
来源:华声在线
免责声明:华声在线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文章仅是作者个人观点,不应作为投资依据。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文章是网络作者投稿发布,版权归投稿作者所有。作者应对文章及图片的真实性及版权负责。一旦因此引发版权纠纷,权利人提出异议,华声在线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删除相应内容。侵权责任由投稿者自行承担,如由此造成华声在线损失,投稿者应承担赔偿责任。如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38160107#(#改成@)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