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通讯员 谢言 李鑫
在湘潭县的田间地头、集市街巷、校园课堂,活跃着一群年轻的身影。他们带着精心准备的案例,用乡音传递政策温度,用故事解读发展密码——这就是莲乡青年理论宣讲队。这支刚走出象牙塔、奔赴田野间的年轻队伍,正以青春之力,让乡村振兴的种子在莲乡大地生根发芽。
初心如磐:把身边事讲成 “明白理”
“为什么要组建宣讲队?”面对这个问题,队长李鑫的回答朴素又坚定:“我们发现很多乡亲对‘乡村振兴’的理解还停留在‘修路建房’的层面,但湘潭县这几年的变化远不止这些——有的村靠特色养殖富裕了口袋,有的村用文旅融合盘活了资源,这些身边的案例,得让更多人知道。”2025年7月,来自中路铺镇、射埠镇、谭家山镇、河口镇的五位选调生坐在一起,聊起了基层工作的困惑:政策文件上的“乡村振兴”,如何变成群众能感知的变化?他们决定从身边事入手,把湘潭县的振兴故事编成“乡土教材”。“我们不想念稿子,就想和大家拉家常。”宣讲员郝志豪记得,第一次试讲时,他们把河口镇的生态农业发展、中路铺镇的家禽产业领跑等案例,变成了“彭大哥的瓜棚增收记”“马大姐的返乡致富经”,没想到效果出奇地好。这份初心,成了宣讲队最亮的底色。他们收集整理了全县各个乡镇的典型案例,从产业发展到乡风文明,从人才返乡到生态治理,每一个故事都带着泥土的芬芳。“我们不仅是‘理论家’,还是‘传声筒’,要让群众听到看到,乡村振兴不是口号,是家家户户门口的变化。”
足迹遍野:哪里有群众,讲台就搭在哪里
“乡亲们,今天不聊别的,就说说我们身边的‘致富经’!”在射埠镇的集市上,宣讲员颜洋踩着板凳就开讲了。赶集的村民们放下菜篮子围上前来,听他讲本地“莲鱼共养”的故事——如何从“一田一稻”到“一水双收”,怎样让亩均收入翻倍。为了让宣讲“接地气”,队员们练就了“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本领:在学校,他们用“80后返乡创业”的故事点燃学生的乡土情怀;在田间地头,他们蹲在田埂上和农户算“经济账”;在村民屋场,他们用“老旧小区改造”的案例解读“共建共治共享”。他们的“移动讲台”没有固定形式,有时是集市的一角,有时是村民的院落,有时甚至是油茶林下的泥土地。“只要群众愿意听,我们就愿意讲。”这是队员们常挂在嘴边的话。
山村回响:故事入了心,日子有了新盼头
宣讲的意义,往往藏在不经意的细节里。在中路铺中学,宣讲员讲完“80后”村民返乡创业,从负债到年利突破30万元的故事后,有个初二学生举手:“我爸妈现在在外地打工,经常见不到他们,我能不能学这个养鸡的阿姨,以后在家门口就能创业?”这句话让宣讲员谢言红了眼眶——建设家乡的种子已经在青少年学生的心里埋下,原来,返乡创业不仅是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实现小家庭的增收致富,更能实现孩童们梦寐以求的团圆。队员们还发现,宣讲不是单向输出,更是双向奔赴。在谭家山镇,有村民提出“去县城公交车难等,出行不方便”,他们把问题记下来,反馈给相关部门;在射埠镇,有返乡青年询问创业政策,他们整理成“政策包”送上门。“我们不仅是讲故事的人,也是听故事的人,更是帮大家解决问题的人。”宣讲员王琳说。
眺望远方:让莲乡故事,有人讲、有人听、有人传
如今的莲乡青年宣讲队,以五人之力,在半个月的时间里,已开展了八场宣讲,辐射多个乡镇,覆盖群众900余人。他们集中备课,定期更新案例,让宣讲内容保持“新鲜”。“湘潭县的乡村振兴每天都有新故事,我们的讲台永远不会冷。”
谈及未来,队员们有个朴素的愿望:希望有一天,宣讲员和观众能够“翻转课堂”,乡亲们能自己讲出更多振兴故事;希望更多年轻人看到家乡的变化,愿意回来扎根。就像他们在宣讲结尾常说的那句话:“莲乡的美,不止于莲花;莲乡的兴,要靠你我他。”
在这片孕育了“天下第一壮县”美誉的土地上,这五位年轻人用脚步丈量责任,用声音传递希望。他们的故事,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像夏夜的萤火虫,微光汇聚,照亮了乡村振兴的路。而这条路,正因为有了青春的接力,越走越宽广。
责编:陈方
一审:陈方
二审:汤世明
三审:王超
来源:华声在线
免责声明:华声在线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文章仅是作者个人观点,不应作为投资依据。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文章是网络作者投稿发布,版权归投稿作者所有。作者应对文章及图片的真实性及版权负责。一旦因此引发版权纠纷,权利人提出异议,华声在线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删除相应内容。侵权责任由投稿者自行承担,如由此造成华声在线损失,投稿者应承担赔偿责任。如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38160107#(#改成@)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