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专业育桃李 厚植师德铸师魂——记一位高职会计专业教师的师道践行

2025-06-15 21:47 [来源:华声在线] [责编:李慧]
字体:【

在职业教育领域,教师的专业能力与师德修养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教师邓柳燕,以其扎实的专业素养和深厚的育人情怀,在教学中诠释了“为师之道,德行为先”的职业追求。作为湖南省教师课程思政职业能力大赛一等奖团队的核心成员,她不仅完成了《审计基础与实务》课程思政建设,还主持或参与《管理会计》等多门课程的思政改革项目,以系统性实践探索专业教育与思政育人的深度融合。

直面挑战:高职思政教育的现实困境

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并非一片坦途。学生理论基础薄弱、对思政内容兴趣不足,加之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的“硬融合”易引发抵触情绪,如何让价值观教育“润物无声”成为难题。邓柳燕老师坦言:“学生更关注技能学习,若思政内容与专业脱节,容易变成说教。”此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对教师跨学科整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技术课程强调实操,但若只重工具性而轻价值性,人才培养就会失去灵魂。”

以德立身:破局思政与专业的“两张皮”

面对挑战,邓柳燕老师选择从课程重构入手。在《审计基础与实务》课程建设中,她以审计职业规范为切入点,将“诚信”“法治”“责任”等抽象价值观转化为可感知的职业场景。例如,在分析“某企业财务造假案”时,她不仅讲解审计技术漏洞,更带领学生计算造假行为导致的投资者损失、社会信任成本,用数据揭示职业失德的严重后果。 “思政教育必须扎根专业土壤,才能让学生真正内化于心。”

为破解学生参与度低的难题,她创新“阶梯式思政融合”模式:在低年级课程中侧重职业认知与伦理启蒙,高年级课程中强化复杂场景下的价值观抉择。例如,在《审计基础与实务》的“审计角色扮演”任务中,学生需在虚构的“上市公司年报压力”“会计师事务所竞标冲突”等情境中,权衡短期利益与职业信仰。“当学生发现每门专业课都在回应‘成为怎样的职业人’时,思政教育就有了生命力。”

以德施教:在技术理性中注入人文温度

在会计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易陷入“工具至上”的误区。邓柳燕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企业信息泄露”“电子凭证篡改”等现实案例,要求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标注可能涉及的伦理风险点。“技术是冰冷的,但使用者必须有温度。”一名学生坦言:“过去只关注软件操作熟练度,现在会主动思考数据背后的企业信誉与社会影响。”

针对高职学生自信心不足的特点,她在课后开设“专家连线”,通过分享行业模范案例、邀请企业审计师讲述“职业生涯关键抉择”,帮助学生建立职业认同感。“许多学生意识到,专业技能决定职业起点,但品德高度决定职业终点。”

以德立行:躬身实践传递师者担当

多门课程的思政改革背后,是数年如一日的深耕。为贴近行业需求,她走访了多家企业,调研会计舞弊新形式、信息化技术伦理争议,将“企业真实痛点”转化为教学案例。在建设《会计信息化实务》课程思政时,她发现许多企业面临“技术滥用导致财务失真”的难题,遂将“系统权限管理”等技术知识点与“内部控制责任”“职业敬畏心”等思政主题结合,形成“技术纠错+价值观纠偏”的双重教学目标。

结语:深耕者的破茧之路

从一门课的试点到多门课的体系化建设,她始终坚信:“课程思政不是单点突破,而是专业教育的整体升华。”她的课堂既有财务软件操作的严谨步骤,也有数据伦理的思辨火花;既有审计底稿的规范填写,也有职业信仰的深刻叩问。正如她所言:“当学生意识到会计信息化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社会诚信体系的数字防线时,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

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这样的师者以专业为理、以师德为壤,默默耕耘着一片“德技兼修”的育人沃土。

责编:李慧

一审:李慧

二审:汤世明

三审:王超

来源:华声在线

免责声明:华声在线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文章仅是作者个人观点,不应作为投资依据。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文章是网络作者投稿发布,版权归投稿作者所有。作者应对文章及图片的真实性及版权负责。一旦因此引发版权纠纷,权利人提出异议,华声在线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删除相应内容。侵权责任由投稿者自行承担,如由此造成华声在线损失,投稿者应承担赔偿责任。如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38160107#(#改成@)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