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哨兵”巡弋洞庭碧波 智斗水体“富贵病”

2025-06-05 09:48 [来源:华声在线] [责编:陈方]
字体:【

华声在线通讯员 张屹 陆锦宇

豆大的汗珠,“滴答……啪嗒……”地顺着监测人员的脸颊滚落。湖南省洞庭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以下简称“洞庭湖中心”)的工作人员,头顶着灼灼烈日,在洞庭湖畔进行水华监测。

勘察水体颜色、透明度,测量水温、水深、溶解氧……详细记录每个点位藻类的细微生长迹象,监测人员在高温下忙而不乱,秩序井然。“水体也有‘富贵病’。”一位监测人员抹了把汗解释道,“当藻类赖以生存的营养元素浓度过高,这看似‘富足’的状态,实则暗藏危机。” 盛夏高温持续炙烤,水体富营养化风险陡增,蓝藻水华如同潜伏的“绿色幽灵”,随时可能在河湖中爆发,威胁脆弱的生态平衡与宝贵的水质安全。

为精准把脉重点水体健康状况,提前预警水华风险,洞庭湖中心近期亮出“新质生产力”利器——运用“空-天-地”一体化立体监测网。遥感鹰眼俯瞰,AI智能分析,地面采样精准验证,多“兵种”协同作战,对洞庭湖全域蓝藻水华进行反演与动态监控。这套“科技哨兵”系统,如同为洞庭湖展开了一场全方位、无死角的“生态大体检”,大幅提升了对水环境变化的捕捉效率,织密了预警防控的天罗地网,为守护一湖碧水凝聚起强大科技合力。

天地协同:精准“把脉” 夯实预警基石

为深入贯彻落实长江大保护战略,全面提升洞庭湖水生态治理效能,动态掌握藻类水华发生发展规律,自2022年起,洞庭湖中心在全湖科学布设11个监控断面,对洞庭湖水体的藻密度、叶绿素a、总磷、总氮等项目开展手工监测,构建起“东洞庭湖试点探路-全湖域系统布控”的水华监测体系。近几年的监测数据清晰勾勒出洞庭湖的生态演变轨迹:水华风险持续可控,呈现“强度逐步减弱、影响范围持续收窄”的向好态势;生态系统自我调节与修复能力显著提升,水生态健康水平稳步向好。

同时,洞庭湖中心近期大力发展遥感监测技术,通过构建蓝藻水华光谱识别模型,结合欧洲“哨兵-2号”卫星提供的全湖遥感影像,初步实现对洞庭湖蓝藻水华的定性“画像”与高精度制图,有效识别其分布与动态变化,显著提升了监测的空间分辨率和灵敏度。经过大量严谨的数据推演和对遥感反演模型的反复验证,结果显示目前洞庭湖水域暂未发现蓝藻水华异常信号,水质状况整体平稳良好,与手工水质监测结论较为一致。

AI“慧眼”识藻:为生态预警按下“加速键”

“过去依赖人工镜检藻类,如同大海捞针,费时耗力。”洞庭湖中心技术人员回顾传统方法的局限。如今,人工智能(AI)与计算机图像识别技术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利用藻类AI智能鉴定系统,与人工镜检珠联璧合,实现了地面监测数据的高效快速获取。AI通过快速“刷脸”,能高效鉴别出微囊藻、假鱼腥藻、泽丝藻、尖头藻、平裂藻等多种藻类。不仅如此,它更能对藻类生长趋势进行智能研判,纵向追踪不同时期藻群结构的“兴衰变迁”,横向对比其他典型湖库的藻群“生态图谱”。

这双AI“慧眼”显著提升了蓝藻水华监测的时效性与空间精度,为高效掌握藻情、及时启动水华防治赢得了宝贵的“黄金时间”,也为智慧水环境管理的未来蓝图积累了弥足珍贵的“洞庭经验”。

未来,洞庭湖中心将持续推动技术革新浪潮。依托遥感监测及水生态监测实验室的强大引擎,深度融汇传统监测的扎实功底与科技监测的先锋力量,致力于高质量提升监测识别效率,不断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神经脉络”,全力支撑洞庭湖重点水体的水质安全保障,共同守护母亲湖的澄澈与生机,绘就一幅人水和谐、碧波荡漾的美好生态长卷。

责编:陈方

一审:陈方

二审:汤世明

三审:王超

来源:华声在线

免责声明:华声在线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文章仅是作者个人观点,不应作为投资依据。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文章是网络作者投稿发布,版权归投稿作者所有。作者应对文章及图片的真实性及版权负责。一旦因此引发版权纠纷,权利人提出异议,华声在线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删除相应内容。侵权责任由投稿者自行承担,如由此造成华声在线损失,投稿者应承担赔偿责任。如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38160107#(#改成@)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