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黑猪出圈记:一个农民的“猪种保卫战”

2025-06-04 14:44 [来源:华声在线] [责编:陈方]
字体:【

近日,从第三届中国本土猪暨高端猪肉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传来捷报,湘西黑猪荣膺“全国最受欢迎土猪肉品牌”称号,这不仅是对这一地方猪种的认可,更是对湖南湘西牧业公司多年来坚持保种育种、推动产业发展的肯定。

(湘西黑猪荣获2025年全国最受欢迎土猪肉品牌)

2007年,沅陵县农民孙秋雨抵押房产贷款300万元,带着12人钻进深山苗寨,用一年多时间找回360头濒危湘西黑猪。在上级“保种补贴”政策和湖南农业大学技术支持下,这群人啃泡面守猪圈、举火把接猪崽,硬是将竹篱笆围起的养殖场建成国家级保种场。如今,场内1000余头黑猪佩戴DNA耳圈奔跑山林,1.1万份冷冻胚胎深藏科技守护的“基因火种”——这场延续十八年的保种接力,写满了一个人、一个县与一方物种的生死相托。

存亡战:湘西黑猪的基因存亡时刻

(湘西黑猪)

湘西黑猪由沅陵大合坪黑猪、泸溪浦市黑猪、桃源黑猪三大类群组成,是国家优质的地方猪种之一。大合坪黑猪的养殖历史悠久,至今已有2200多年,通过长期的进化和人工选育,到清朝道光、咸丰年间,沅陵大合坪黑猪已经成为特色鲜明的优良品种。

我国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引进中约克夏猪,到后来陆续从多个国家引进不同品种的黑猪,如长白猪、大白猪等,随着洋猪的入侵,湘西黑猪一度陷入了灭绝危机。

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记忆,成为孙秋雨投身湘西黑猪保种事业的情感起点。“小时候家里条件差,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尝到黑猪肉那醇厚的香味。”谈及童年记忆,这位62岁的老人眼中泛起光亮。这份镌刻在味蕾深处的乡愁,在他得知湘西黑猪因外来商品猪种大规模推广,种群濒临灭绝时,迅速升华为保护本土种质资源的强烈使命感。

为确保保护行动的科学性,孙秋雨开启“双轨咨询”模式:一方面走访市畜牧局获取地方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数据,另一方面连线省农业农村厅畜牧专家团队,系统学习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品种的保护要点。在完成前期论证后,孙秋雨做出关键决策——以商业性保种模式破局。他成立了湖南湘西牧业有限公司,通过银行专项农业贷款获得300万元启动资金,带着12人的小分队走遍大合坪、浦市、桃源等地,以高于市场价20%的价格收购农户散养黑猪,历时一年多收回母猪321头、公猪39头,至此开始了一场湘西黑猪的“基因保卫战”。

科技战:数字时代的物种复兴密码

群山环抱的湘西大地,一头头黑亮健硕的湘西黑猪在山林间踱步,这些承载着地域特色的古老物种,正经历着从乡土畜禽到“金猪”的蜕变。对于湘西牧业创始人孙秋雨而言,最初收集纯种黑猪虽属基础工作,却如埋下一颗希望的种子,而如何让这一濒危地方品种在现代化浪潮中存续发展,才是真正的挑战。

(现代化黑猪保种场)

“保种不是简单圈养,而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孙秋雨的感慨道出了地方种质资源保护的共性难题。当传统养殖模式难以抵御市场冲击,科技成为破局关键——2008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引导下,他带着对乡土物种的赤诚,向湖南农业大学蒋隽教授伸出橄榄枝。这位深耕畜牧育种领域的专家,被创业者守护本土基因的情怀所打动,欣然受聘担任技术总监,一场“教授+农民”的创新实践就此展开。

在蒋隽团队制定的《湘西黑猪保种育种技术方案》框架下,保种工作驶入科学化轨道:科研人员翻山越岭开展种质资源普查,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遗传档案,对体型外貌、繁殖性能、肉质指标等32项性状进行系统测定,为保种工作建立起精密的数据坐标系。通过实施“核心群闭锁繁育+家系等量随机交配”技术,配合BLUP育种值估计筛选种猪,湘西黑猪的遗传纯度经农业农村部畜禽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已稳定达到98%以上。

历经十余载深耕细作,湘西牧业如今已成为湘西黑猪种质保护与产业开发的标杆企业。公司先后获评国家湘西黑猪保种场建设单位、国家生猪标准化示范场,并荣膺湖南省生猪标准化示范场、湖南省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单位、湖南省高新技术企业、湖南省养猪行业优秀企业等多项省级殊荣。近日,在第三届中国本土猪暨高端猪肉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湘西黑猪荣膺“全国最受欢迎土猪肉品牌”称号。

突围战:从保种场到农户增收的振兴突围

湘西黑猪产业的复兴,不仅让企业受益,更成为沅陵县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以前村里人养猪都是过年杀了吃肉,没想过赚钱。现在在政府和企业的帮助下,我们跟着养黑猪,一年也能增收1万元。”凉水井镇百合村村民吕师傅说。目前,湘西牧业已带动全县300余户农户合作养殖,户均年增收超8千元,公司还吸纳了30多名本地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湘西黑猪的“出圈”,离不开县委、县政府从政策倾斜、资金扶持到品牌推广给予帮扶。“我们引导企业与科技专家团队合作提升竞争力,协助企业申报农业产业化项目,促进企业发展。”沅陵县政协副主席、县科技局局长熊香红介绍。

依托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大合坪黑猪”,湘西牧业全力推进肉制品加工厂建设,构建“养殖-加工-销售”全链条体系,吸纳本地村民就业,扩大养殖规模,以标准化生产与全国市场开拓为抓手,让湘西黑猪从深山“土宝贝”变身乡村“致富金猪”,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从“保种场”到“产业链”的跨越,既是地方畜禽种质资源的价值重构,更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湘西黑猪保种的故事,有力印证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现代农业逻辑。在企业主体、科技主力、政府主推、市场主导的四螺旋视角下,地方猪种不仅摆脱了濒危困境,更成为乡村振兴的“芯片级”资产。这场关乎基因、产业与文化的守护战,正以科技为笔,在沅陵这片热土上书写着中国现代农业的新范式。(瞿赤兵 邓嘉利

责编:陈方

一审:陈方

二审:汤世明

三审:王超

来源:华声在线

免责声明:华声在线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文章仅是作者个人观点,不应作为投资依据。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文章是网络作者投稿发布,版权归投稿作者所有。作者应对文章及图片的真实性及版权负责。一旦因此引发版权纠纷,权利人提出异议,华声在线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删除相应内容。侵权责任由投稿者自行承担,如由此造成华声在线损失,投稿者应承担赔偿责任。如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38160107#(#改成@)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