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下午,耒阳市正源学校里洋溢着别样的温情。一幅由当地特殊教育学校听障师生制作的《善举润心 助学筑梦》剪字牌匾被送到该校时,两校校长双手紧紧相握,现场掌声不息。这幅线条流畅、色彩明艳的手工艺品,不仅凝聚着特殊儿童对正源学校持续九年爱心帮扶的深切感恩,也定格了民办教育与特殊教育间守望相助的动人篇章。
九年如一日的温暖守护
自2017年春季开始,每天清晨六点,一辆载着米粉、猪肉和时令蔬菜的配送车,都会准时驶出正源学校食堂。这趟风雨无阻、持续了整整九年的“爱心专送”,如同一条坚韧的温暖纽带,累计已为耒阳市特殊教育学校送出食材超15吨,成为耒阳教育界一道动人的风景线。
耒阳市特殊教育学校创办于1993年,前身为耒阳市聋哑学校,2009年经市政府批准,更名为耒阳市特殊教育学校。学校共有教学班10个,其中3个听障班,在校学生近百人。这些孩子,如同需要更多阳光雨露的小苗,他们的健康成长牵动着社会各界的心。
2016年12月15日,耒阳正源学校校长罗湘云率老师到访耒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给在校学生带去正源的问候。"孩子们正在长身体的时候,需要更多营养。"罗湘云谈起帮扶初衷时,目光落在办公室桌上泛黄的配送记录本上。那密密麻麻的记录,承载着三千多个日子的无声承诺。
朴素的善举背后,是持之以恒的制度化运作:为确保食材新鲜优质,学校后勤部门指定专人负责。从采购、分拣到装车、送达,每一个环节都浸润着责任与关爱,九年来从未间断。
正在孕育新的公益力量
每当耒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的食堂飘出由这些食材烹制的饭菜香气,孩子们满足的笑脸和无声的感谢,便是这趟爱心旅程最珍贵的回响。
“我们是吃着正源学校捐赠的肉和粉长大的!”来自耒阳市特殊教育学校听障部九年级学生邓梦洁就是典型受益者。该校建在一个陡峭的山坡上,行车困难。然而正源学校的专车九年如一日为其送来新鲜的食材。“每当看到专车达到学校时,我深深懂得车里面装着的不仅有送给我们的食材,还有正源学校和罗校长对我们这些特殊孩子的关爱。”
正源学校的爱心也早已在孩子们心里种中下温暖的种子,邓梦洁在感谢信中表示,将来一定要成为一位像校长罗湘云这样心存大爱的人,并将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把爱心传递下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与帮助。
当在人群中用手语"读"出这句话时,邓梦洁脸上绽放的自信笑容,是教育扶贫最生动的注脚,也正在孕育新的公益力量。在场师生无不被这无声却充满力量的表达所打动。
为残障儿童插上自立翅膀
数据显示,正源学校一度成为耒阳市助残捐款榜首,除了爱心款项,还持续向学校和社会捐赠多媒体器材、课桌、农耕机等设备,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在交流中,罗湘云鼓励孩子们除了要学好手语外,还要努力学习计算机、驾驶等技艺。
在正源学校的帮扶理念中,物质援助只是起点。"要让他们真正'站起来''走出去'"的办学思想,推动着帮扶模式从"输血"向"造血"转变,形成帮扶特色体系。
未来,两校还将考虑联合开发"阳光职教"课程,每年组织"融合教育周",让特殊儿童与普通学生同台演出、交流互动,并筹划在正源学校设立"特殊教育就业见习基地",吸纳特殊学校毕业生前来实习和工作。
随着国家《"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像正源学校这样的教育力量正在汇聚,为特殊儿童撑起一片充满希望的蓝天。
暮色中,那幅剪纸牌匾在夕阳下熠熠生辉,"善举润心 助学筑梦"八个鲜红大字格外醒目。这不仅是两个学校的情谊见证,更是一座城市教育良知的生动写照。当爱的种子在教育沃土中生根发芽,每个生命都能绽放出独特的光彩。(文/图 吴涛)
责编:陈方
一审:陈方
二审:汤世明
三审:王超
来源:华声在线
免责声明:华声在线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文章仅是作者个人观点,不应作为投资依据。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文章是网络作者投稿发布,版权归投稿作者所有。作者应对文章及图片的真实性及版权负责。一旦因此引发版权纠纷,权利人提出异议,华声在线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删除相应内容。侵权责任由投稿者自行承担,如由此造成华声在线损失,投稿者应承担赔偿责任。如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38160107#(#改成@)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