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村里人老想着往外跑,现在村里在外的人总是往回赶。在洞口县罗溪瑶族乡大麻溪村“四八”乌饭节活动现场,该村80后小伙表演着百年传承的“木偶戏”,90年后瑶乡儿郎正在进行乡村文旅、农产品直播带货。这个曾经因外出“务工”人口流失的“空心化”传统村落,如今靠科技赋能乡村文旅、产业兴旺,每年达3.5万人次的游客量,村民人均增收1.2万元。
科技赋能+深山瑶寨,从传统村落走上景区路线。“游客来了先喝熬茶,再品米酒,最后带走山区‘土特产’。”该村杨成院村支书介绍,村里将传统村落文旅链入该县雪峰山生态文旅旅游线,打造特色瑶寨文旅沉浸式体验游。
科技赋能+“非遗”传承,从电影中走向“生活”。在科技赋能助推下镶入现代化科技又保留传统“非遗”基础上,熬茶、木偶戏、老鼠年、吹木叶、瑶家山歌、瑶族服饰等逐步走上了现代化网络大荧幕。
乡人民政府组织工作人员和村干部走山路、入民户,成功性抢救挖掘《敬茶歌》、《山歌》等10余首源于百姓生活淳朴的瑶歌。有近30名80、90后青年加入“非遗”传承队伍。
科技赋能+山林经济,年轻人“回”村来成为“新匠人”。该村80后创业青年杨青山,为开发山区楠竹产业,学习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兴办楠竹竹制品工厂,让村民务工不出村,助力带领整乡楠竹产业振兴“半边天”,为瑶乡山林产业经济注入新活力,目前该乡竹制品生产机器操作技术成熟工人达两百余人规模。
“以前觉得瑶乡“非遗”是年代化情怀,高山密林楠竹产业及瑶寨特色旅游难开发,直到现在才明白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金疙瘩’。”该村78岁的宁大爷说。
目前,该乡正在积极推进新时代“四好”公路建设,以县“三区一中心”战略要求用科技赋能打造升级“瑶家特色小镇”,让山区特色文旅和山林经济踏上中国式现代化列车走上世界“大舞台”。(袁鹏程)
责编:陈方
一审:陈方
二审:汤世明
三审:王超
来源:华声在线
免责声明:华声在线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文章仅是作者个人观点,不应作为投资依据。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文章是网络作者投稿发布,版权归投稿作者所有。作者应对文章及图片的真实性及版权负责。一旦因此引发版权纠纷,权利人提出异议,华声在线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删除相应内容。侵权责任由投稿者自行承担,如由此造成华声在线损失,投稿者应承担赔偿责任。如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38160107#(#改成@)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