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通讯员 邓静如
陶瓷产业是醴陵的支柱产业,但企业间的货款纠纷时有发生。近日,在醴陵市人民法院、醴陵市综治中心以及人大代表的共同调解下,一起长达6年涉及51.7万元货款的陶瓷原料纠纷成功化解,既维护了债权人合法权益,又保障了债务企业的正常经营,为当地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生动范例。
2019年,某陶瓷原料公司向某陶瓷企业供应陶瓷原料成品泥,双方长期保持合作关系。然而,截至2025年5月,陶瓷企业累计拖欠原料公司货款达51.7万元。原料公司多次催讨未果,无奈之下,将对方诉至法院。
受理此案后,法院认为该案事实较为清楚,但直接判决可能会加深双方矛盾,不利于后续合作及企业发展。为妥善化解纠纷,法院主动与综治中心沟通协调,并迅速启动“人大代表+法官+调解员”多元解纷机制,组成调解专班,深入企业走访调查。综治中心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整合各方资源,积极推动调解进程。
在先进陶瓷产业链醴陵法院诉调对接工作站内,法官何昌炎详细阐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湖南省陶瓷艺术大师、醴陵市人大代表魏楚斌耐心倾听双方诉求,从目前陶瓷行业的现状和困境出发,以中立客观的立场和专业角度劝解疏导;综治中心工作人员则积极协调各方,促使双方寻求利益平衡点。起初,双方各执一词,原告要求被告一次性付清货款,而被告以资金周转困难为由,希望能够分期付款。面对僵局,调解团队并未放弃,多次组织双方进行面对面沟通,分析利弊,最终双方达成一致意见:陶瓷企业分三期偿还拖欠货款,陶瓷原料公司也作出一定让步,同意减免部分违约金。
在法院、综治中心、人大代表和调解员的共同见证下,双方签订了调解协议。随后,法院对调解协议进行了司法确认,赋予其法律效力,确保协议能够得到有效履行。至此,这起持续多年的货款纠纷得到圆满解决,双方握手言和。
此次纠纷的成功化解,是多元解纷机制在涉企纠纷处理中的一次生动实践。法院积极对接综治中心并邀请人大代表参与调解,通过多方的协同联动,不仅高效解决了企业之间的矛盾,维护了市场交易秩序,还为企业节省了诉讼成本和时间,助力企业轻装上阵、健康发展。据了解,今年以来,醴陵法院通过“法院+商会”、“法院+综治”、“法院+人大代表”等多元解纷力量,先行调解涉企纠纷达62件,涉案金额910余万元。
今后,醴陵市人民法院将继续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有效衔接社会各方调解力量,完善线上线下对接联动机制,推动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多元化解、源头化解,最大程度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
责编:陈方
一审:陈方
二审:汤世明
三审:田从梅
来源:华声在线
免责声明:华声在线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文章仅是作者个人观点,不应作为投资依据。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文章是网络作者投稿发布,版权归投稿作者所有。作者应对文章及图片的真实性及版权负责。一旦因此引发版权纠纷,权利人提出异议,华声在线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删除相应内容。侵权责任由投稿者自行承担,如由此造成华声在线损失,投稿者应承担赔偿责任。如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38160107#(#改成@)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