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通讯员 赵诗琴
一方餐盘,承载着国家营养改善计划的温暖;一粥一饭,浸润着乡村少年的成长印记。近日,中方县袁家镇学校以"珍爱粮食,光盘行动"为主题,通过宣传教育、创意实践与深度反思,让"粮"心教育走出课堂,在餐盘碗筷间落地生根。
农耕课堂:泥土里的"光盘第一课"
活动以升旗仪式中的动员会拉开序幕。学生们在班会课上观看种子的一生,倾听袁隆平爷爷的故事,在课后走进校园劳动实践基地,在老师指导下翻土播种、除草施肥。"以前总觉得饭菜吃不完倒掉没什么,现在才知道一粒米要经历12道工序才能到碗里。"六年级学生擦拭着额头的汗水,在劳动日记里写下了这样的感悟。通过亲身体验"汗滴禾下土"的艰辛,抽象的粮食教育化作指尖的泥土与掌心的薄茧。
创意赋能:让节约理念"活"起来
校园走廊化身“光盘艺术长廊”:低年级学生用稚嫩的笔触写下创意标语;初中部同学以数据可视化的手抄报,对比全球粮食浪费现状;更有学生用画笔记录下农民伯伯田间忙的场景。
食堂窗口处,"吃光盘中餐,不做剩斗士"等学生自创的趣味标语让严肃的倡议变得鲜活可触。
智慧打卡:一周养成"光盘基因"
学校创新推出"光盘成长存折",每日午餐后由监督员记录剩饭情况,同学们积极参与,认真完成,吃完的餐盘都是干净锃亮没有剩余的。
家校共育:让节约之风穿堂入户
活动延伸至家庭场景,学生们化身"粮心宣讲员",与家中长辈宣传“珍爱粮食、光盘行动”的理念,用照片记录家中每餐剩余量的变化。有同学在活动心得中写道:"我和奶奶算了笔账,每天少倒半碗饭,一年就能省出60斤大米,够买一套新文具。"
当劳动教育遇见食育创新,当国家关怀融入日常点滴,这场"小餐盘里的大修行"正在重塑乡村少年的精神餐桌。校长刘叶平表示:"我们不仅要培养‘光盘’的行动者,更要孕育懂得敬畏土地、感恩馈赠的新时代‘追光者’。"此刻,节约的种子已悄然发芽,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终将长成参天的文明之林。
责编:陈方
一审:陈方
二审:汤世明
三审:王超
来源:华声在线
免责声明:华声在线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文章仅是作者个人观点,不应作为投资依据。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文章是网络作者投稿发布,版权归投稿作者所有。作者应对文章及图片的真实性及版权负责。一旦因此引发版权纠纷,权利人提出异议,华声在线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删除相应内容。侵权责任由投稿者自行承担,如由此造成华声在线损失,投稿者应承担赔偿责任。如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38160107#(#改成@)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