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好奇:为什么白天能看清五彩斑斓的世界,到了夜晚却只能看到模糊的影子?为什么从亮处突然进入暗处,眼睛需要一点时间适应黑暗?这一切的秘密,都藏在视网膜上的两位“视觉搭档”——视锥细胞与视杆细胞身上。今天,就请北京爱尔英智眼科医院眼底病科张伟主任,为我们揭开这对“昼夜拍档”的神秘面纱!
视锥&视杆细胞在分布和功能上的不同
视锥细胞外形细长如锥,密集分布于视网膜黄斑区,尤其在中心凹处几乎全是视锥细胞。它们含有三种不同的视色素,分别对红(长波)、绿(中波)、蓝(短波)光敏感,通过组合这三种信号,我们才能识别各种颜色。
视杆细胞形似细棍,数量高达1.2亿个,是视锥细胞的20倍。它们遍布视网膜周边,仅黄斑中心凹处缺失。主要感受弱光,不能区分颜色,负责夜间或低光环境下的视觉。
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在视觉感知中各自扮演重要角色,视杆细胞负责夜间或低光环境下的视觉,而视锥细胞则负责日间和色彩视觉。两者的分布和功能差异使得它们能够协同工作,适应不同光照条件下的视觉需求。
从明到暗,为啥要适应一会才能看清?
当在进入黑暗环境时,瞳孔会迅速放大(直径从约2mm扩至8mm),增加进光量起到辅助调节的作用,但暗适应的延迟本质上是视杆细胞中视紫红质再生所需的时间。
在明亮环境中,视锥细胞处于活跃状态,但进入黑暗后,其感光色素(视紫质)被大量分解,敏感度降低。最初几分钟,视锥细胞会通过有限的色素再生部分恢复敏感度,但不足以支持暗环境下的视觉。
视杆细胞的关键感光物质是视紫红质(rhodopsin),它在亮光下会被分解为视黄醛和视蛋白,失去感光能力。进入黑暗后,视紫红质需要重新合成。这一过程依赖维生素A,耗时较长(完全恢复需约30分钟)。随着视紫红质浓度增加,视杆细胞的敏感度逐渐提升,最终主导暗视觉。
视锥、视杆细胞出问题,这些眼病找上门
色盲/色弱:视锥细胞中某种视色素缺失或异常,会导致无法正确分辨颜色(如红绿色盲)。
黄斑变性:视锥细胞密集区发生病变,中心视力模糊甚至丧失。
夜盲症:视杆细胞病变的核心表现是夜盲和视野缩小,表现为暗环境下视力严重下降。
视网膜色素变性:视杆细胞进行性退化,视野逐渐缩窄如“管中窥物”。
如果把眼睛比作一台精密的相机,那么视锥细胞就是“高清彩色模式”,负责在明亮环境下捕捉色彩与细节;而视杆细胞则是“夜视黑白模式”,专攻暗光环境下的轮廓感知。两者分工明确,默契配合。张伟主任提醒广大网友:长期熬夜、过度用眼、营养不良都可能让视锥细胞、视杆细胞“提前退休”。保护视锥与视杆细胞需多维度配合:减少蓝光暴露、规律休息、补充营养、优化环境,并定期监测眼部健康。
责编:陈方
一审:陈方
二审:汤世明
三审:王超
来源:华声在线
免责声明:华声在线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文章仅是作者个人观点,不应作为投资依据。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文章是网络作者投稿发布,版权归投稿作者所有。作者应对文章及图片的真实性及版权负责。一旦因此引发版权纠纷,权利人提出异议,华声在线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删除相应内容。侵权责任由投稿者自行承担,如由此造成华声在线损失,投稿者应承担赔偿责任。如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38160107#(#改成@)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