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孟子公益基金会主办的第六届“东方文明·高峰对话”5月20日在湖南长沙举行。
与会嘉宾认为,孟母“择邻处”的智慧与中医“调和阴阳”的哲学,共同诠释着东方文明对“家国同构”的深刻理解。通过以其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可促进东西方文明互鉴,为解决当今世界的全球性挑战提供新思路。
著名文化学者、国际易学联合会荣誉会长、中国诗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廖彬宇先生发表了《诗赞中华女性》的主旨演讲。该演讲内容所引用的古体诗均源自于廖彬宇先生的《诗说中国》一书。以下为演讲的部分内容:
一、母仪之德、人圣女娲
癸卯金秋咏女娲及历来列女
青史昭昭书列女,精神万古放光华。
仁柔怀德福长在,妙性圆明本不差。
天命慈航兴世宙,人心自此感灵娲。
尘寰粉黛师文母,化育苍生尽孔嘉。
中华民族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尊重女性的民族,《史记》中将女娲明文记载为‘三皇’之一,与伏羲为偶,协理天下。因功高盖世,后人感念其德,于是位列‘三皇’。女娲的功绩,被寓言化了,即众口相传的所谓‘炼石补天’与‘抟土造人’。其实炼石补天,是对伏羲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伏羲是‘一画开天’,若天塌了,作为妻子,女娲自然要来辅助、弥补,就代表了辅佐。也代表了女性对于民族、对于教化的重要。毕竟母亲是每一个人生命中的第一位老师。‘女娲补天’,其实就是‘为天地立心’,有中华女性在,中华的道统就不会毁灭,大道就不会堙灭,这是莫大的使命与责任;所谓‘抟土造人’,并非是凭空捏造出人来,而是指女娲作为女性能生育子女,同时也是指女娲辅佐伏羲,传播伏羲的教化文明,让人类受益,使生命获得‘重生’,其实就是‘为生民立命’——生命服务于使命,使命升华了生命;女娲作为伏羲的妻子,传承伏羲的文明教化,这便是‘为往圣继绝学’;女娲以身作则,以身垂范,现身说法,教化后世的女性懂得‘坤道’,不仅养育子女,还要化育子女,每一位女性都做到,那么就能够化育苍生,天下就能走向太平、人类就能走向光明,这就是女娲的‘为万世开太平’。女娲的出生实在过于远古,而其功绩实在伟大,其事迹被神化而广为流传,导致信史资料缺乏而逐渐神秘化、民俗化。但是她的精神代代传承下来,影响了中华民族无数的女性。
女娲之后,神农时有听訞等;黄帝时而有嫘祖、嫫母等;尧时而有尧母、鹿女等;舜时而有娥皇女英等;商汤时而有莘等;大禹之时而有阿娇等;周时而有太姜太妊太姒等;春秋战国而有孔孟颜曾四母等;秦有孟姜女等;汉有班昭孟光等,尤其班昭,著《列女传》而弘其精神·····此后更是代有才人、层出不穷,如岳母刺字,早已深入人心,精忠报国,更是民族精神。
二、贤妻良母,妻圣乐羊子妻:品德与智慧的典范
甲辰岁怀乐羊子妻赠内子七律
一世重情非重利,平生忧志不忧贫。
冰霜厉节三冬雪,兰蕙熏香九畹春。
断杼岂唯勤课读,辞金犹自守清伦。
贤妻声里恩怀厚,列女篇中姓字珍。
乐羊子妻生活在东汉时期,虽身处封建礼教的环境中,却以高尚的品德和非凡的智慧,成为道德与劝诫的典范。
在学业劝诫方面,乐羊子外出求学,但中途因思念家人而返回家中。乐羊子妻没有简单地表达不满,而是拿起剪刀,毅然剪断了正在织机上编织的布匹。她以织布为喻,向丈夫说明学业如同织布,需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每一缕丝线的积累,才能织成完整的布匹;每一点知识的学习,才能成就学问。她的这一行为和话语,让乐羊子深受触动,重新踏上求学之路,最终学有所成。乐羊子妻用巧妙的方式,展现出对教育和坚持的深刻理解,体现了她的智慧与远见。
在品德坚守上,乐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块金子,拿回家交给妻子。乐羊子妻却严肃地对他说:“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何况是捡拾别人的失物、谋求私利来玷污自己的品德呢!”乐羊子听后十分惭愧,将金子丢弃到野外,继续外出求学。乐羊子妻面对金钱的诱惑,坚守道德底线,不被利益所动,她以自己的言行,为丈夫树立了廉洁自律的榜样,彰显出高尚的品德和精神境界。乐羊子妻的事迹,虽看似平凡,却蕴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她的品德与智慧,成为后世人们在品德修养和教育劝诫方面的楷模。
三、秀外慧中,女圣班昭:史学与文化的传承者
戊子岁咏班昭七律
谁云女子不如郎,至厚坤元载万方。
垂范成书存七诫,寄言后嗣奉三纲。
续编汉史彰才赋,施教中宫化凤皇。
冒死为兄求帝命,信知柔德克刚强。
班昭是东汉时期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在男尊女卑的社会环境下,凭借自身的才华和毅力,在史学与文化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
班昭出身于史学世家,父兄班彪、班固均是著名的史学家,他们开始着手撰写《汉书》,但班固在未完成《汉书》时便因政治牵连入狱而死。班昭继承父兄遗志,承担起续写《汉书》的重任。她在整理、续写《汉书》的过程中,深入研究史料,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史实进行详细考证和准确记录。《汉书》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西汉一朝的历史,其内容丰富、体例严谨,对后世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班昭以女性身份在史学领域取得如此成就,打破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偏见,为女性在学术领域树立了榜样,展现出对学术的执着追求和勇于担当的精神。
此外,班昭还著有《女诫》一书。《女诫》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时封建礼教的影响,包含了一些对女性行为规范的束缚性内容,但它也强调了女性在品德修养、家庭伦理等方面的重要性,如倡导女性要具备谦逊、恭顺、勤劳等美德,以维护家庭的和谐稳定。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女诫》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观念,为研究古代女性思想和社会风貌提供了重要资料。班昭通过自己的著作,在文化传承和女性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她的才华和贡献,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四、深明大义,妇圣文成公主:民族交流与融合的使者
癸卯岁于拉萨怀文成公主七律
云涯策马越重冈,此日辞君别帝乡。
点化吐蕃明佛谛,携来汉学授农桑。
百花齐放春常在,万象更新乐未央。
莫问长安何处是,雪山之下柳悠扬。
文成公主是唐朝时期的公主,她远嫁吐蕃的事迹,成为民族友好交流与融合的典范,对汉藏两地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唐朝时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仰慕唐朝的文化,向唐朝求婚。为了促进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文成公主奉命远嫁吐蕃。这一远嫁之路,路途遥远,充满艰辛,但文成公主毅然前往。她携带了大量的书籍、种子、工艺品、医药等物资,以及各类工匠,将唐朝先进的文化、农业技术、手工艺技术等带到了吐蕃。在农业方面,唐朝的先进种植技术和农具传入吐蕃,提高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水平,促进了吐蕃经济的发展;在文化方面,汉族的文学、艺术、历法等知识在吐蕃广泛传播,丰富了吐蕃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建筑方面,文成公主协助松赞干布建造了布达拉宫等宏伟建筑,促进了吐蕃建筑技术的发展。
文成公主入藏后,积极促进汉藏两族人民的交流与融合。她尊重吐蕃的风俗习惯,与吐蕃人民和睦相处,赢得了吐蕃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她的远嫁,不仅加强了唐蕃之间的政治联系,还推动了汉藏两族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交流与融合,为民族之间的友好相处树立了榜样,促进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与发展。文成公主以自己的奉献和努力,成为民族交流与融合的伟大使者,她的事迹体现了开放包容、和平友好的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彬宇先生所简要列举的这4位伟大的女性,跨越千年时空,在不同领域绽放光芒。她们的事迹,是勇气与智慧的赞歌,是坚韧与柔情的交响,更是对责任与使命的坚守。这些伟大女性的精神,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激励后世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让我们在回望历史时,永远能从她们的故事中汲取力量,续写新的传奇 。
责编:陈方
一审:陈方
二审:汤世明
三审:王超
来源:华声在线
免责声明:华声在线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文章仅是作者个人观点,不应作为投资依据。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文章是网络作者投稿发布,版权归投稿作者所有。作者应对文章及图片的真实性及版权负责。一旦因此引发版权纠纷,权利人提出异议,华声在线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删除相应内容。侵权责任由投稿者自行承担,如由此造成华声在线损失,投稿者应承担赔偿责任。如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38160107#(#改成@)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