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调研湖南雨花非遗馆,共探 “非遗进校园”与文化生态保护新路径

2025-05-16 17:15 [来源:华声在线] [责编:陈方]
字体:【

华声在线5月16日讯(全媒体记者 赵瞳铱 通讯员 杨新冬)5月16日,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调研组一行莅临湖南雨花非遗馆,围绕“非遗进校园”及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修订展开深入调研,旨在深入挖掘湖南“非遗进校园”工作的优秀案例,广泛征求修订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的意见,推动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迈向新台阶。调研活动有序开展,分为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走进校园非遗工坊,见证非遗活力

(孩子们在进行手工制作。 通讯员供图)

调研组首先前往长沙市雨花区万境小学,实地考察“非遗在校园”课程情况,翻阅由湖南雨花非遗馆联合高校专家学者、万境小学出版的手工编织通识读物《编织童年》,观摩由湖南雨花非遗馆以馆校共建形式打造的两个不同主题的校园非遗工坊。工坊里,孩子们沉浸于“趣味竹艺”和“手工编结”两项非遗劳动实践课程中。竹条在孩子们手中翻转、编织,逐渐变成精巧的竹灯笼;彩绳穿梭交织,化作一个个灵动的“小人物”。孩子们专注的神情、充满创意的作品,生动展现了非遗在校园中焕发出的勃勃生机,也彰显了馆校共建模式在非遗传承教育中的显著成效。

第二阶段:参观非遗馆内特色,体验非遗魅力

(“非遗进校园”成果展示区展示学生们的非遗手工作品。 赵瞳铱 摄)

随后,调研组来到湖南雨花非遗馆。在馆内,众人依次参观了非遗展览、非遗工坊、非遗传习所,以及 “非遗进校园” 成果展示区。展示区上,来自长沙市各中小学非遗三点半课程和校园非遗工坊课程的学生作品在此呈现,中雅培粹学校、华益中学、砂子塘湘天小学等学校同学们精美绝伦的非遗手工作品,凝聚着孩子们的匠心与热爱,也诉说着“非遗进校园”项目结出的累累硕果 。一个个精心建造的非遗工坊,展示着传统技艺的制作过程。非遗传习所里,传承人们潜心创作,调研组则亲手体验非遗手工,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面对面交流,近距离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

第三阶段:座谈研讨集思广益,共商非遗传承

(湖南非遗工作调研座谈会现场。 通讯员供图)

调研的最后,众人齐聚馆内真馨香堂会议厅,召开湖南非遗工作调研座谈会。会上,湖南雨花非遗馆馆长邓运姣详细汇报了馆内“非遗进校园”工作情况。自2015年建馆,2017年开启“非遗进校园”工作以来,湖南雨花非遗馆不断探索创新,从初期的“非遗公开课”“非遗展览体验”等基础进校园形式,逐步向开发一系列非遗系统课程,培养一批非遗专业人才,出版一系列非遗读本,建设校园非遗工坊,举办非遗技能赛事等工作重点推进。

目前,湖南雨花非遗馆已取得丰硕成果:馆内拥有30个非遗传习所,涵盖手工甜酒、中华泥书、江永女书等丰富项目,可一次性接待1500名学生开展研学活动,年接待量超10万人次;精心打造30门校园非遗系统课程,涉及中国传统色印染、传统布艺、传统剪艺等领域;与学校共建16个校园非遗工坊,如长沙市华益中学传统美术工坊、长沙市青园小学药香工坊等;培养1500余名非遗实践导师,拥有400余课原创非遗课程版权,已出版1本《编织童年》非遗读本。“非遗进校园”形式丰富多样,包括三点半课程、劳动工坊课程、社团课程等,辐射200余所学校,让无数师生走近非遗、爱上非遗。

省、市、常德、怀化等地州市文化和旅游部门与会人员也分别介绍了自己辖区“非遗进校园”工作情况。领导与专家们围绕湖南“非遗进校园”工作展开热烈研讨,分享经验、分析问题、提出建议。在针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修订稿》的讨论环节,大家各抒己见,积极建言献策,为完善管理办法、推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此次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的调研活动,是对湖南及湖南雨花非遗馆“非遗进校园”工作的一次检验。未来,湖南雨花非遗馆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持续深化“非遗进校园”工作,积极探索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新路径、新模式,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非遗事业蓬勃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责编:陈方

一审:陈方

二审:汤世明

三审:田从梅

来源:华声在线

免责声明:华声在线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文章仅是作者个人观点,不应作为投资依据。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文章是网络作者投稿发布,版权归投稿作者所有。作者应对文章及图片的真实性及版权负责。一旦因此引发版权纠纷,权利人提出异议,华声在线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删除相应内容。侵权责任由投稿者自行承担,如由此造成华声在线损失,投稿者应承担赔偿责任。如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38160107#(#改成@)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