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里,总能看到一个步履匆匆的身影:清晨第一个走进实训室调试设备,课后被学生围住探讨创作方案,深夜仍在工作室打磨教学案例。该校摄影摄像技术专业青年教师劳欣哲,以镜头为笔、以光影为墨,在数字影像技术蓬勃发展的浪潮中书写着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育人篇章。
“三段式”教学法,让快门艺术绽放思想光芒
在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的摄影棚里,总会上演这样的场景:一群学生围着穿工装马甲的劳欣哲叽叽喳喳——“哲哥!这张构图有没有‘呼吸感’?”“哲哥,我拍的湘西阿婆眼神怎么总差了点味道?”被唤作“哲哥”的劳欣哲笑着接过相机,“这里的光比需要再调整,注意人物眼神光的塑造。”在作品打磨时,劳欣哲坚持“手把手教操作、面对面改方案、点对点解困惑”的三段式教学法,他深知,摄影不是简单的快门艺术,而是视觉语言的创新表达。这位90后教师用八年时光把自己活成了校园里的“多面体”:是扛着三脚架满校园追光的专业导师,是深夜陪学生改作品到机房锁门的“劳模”,更是学生口中“比滤镜更懂美好”的心灵捕手。
课堂走进市井街巷,光影叙事中锤炼工匠精神
为打破“重理论、轻实践”的痼疾,劳欣哲大幅增加实训教学比重。在他的摄影课上,实训时长往往超过理论教学。“相机不是冷冰冰的机器,镜头要对准滚烫的生活!”劳欣哲总爱带着学生穿梭在长沙的大街小巷。潮宗街的晨光里,他教学生用逆光勾勒卖糖油粑粑阿婆的皱纹;湘江边的晚霞中,他带着学生捕捉渔夫撒网的弧线。从拍摄角度选择、光线运用到后期制作,学生们在真实场景中锤炼技能。不少学生表示,通过实训对摄影技术有了更深理解,也更有信心应对未来工作。
古城墙上架起国际展台,青砖灰瓦见证艺术蝶变
每年九月,劳欣哲的朋友圈就会变成“平遥摄影展打卡地”。连续四年,他带着学生在古城墙下布展,把青砖灰瓦变成露天教室。回忆起一次参展经历,有位学生因担心作品水平不足而产生退缩情绪。劳欣哲敏锐察觉后,多次与其深入交流,耐心分析作品优劣,鼓励他通过实践提升水平。最终,该学生作品成功登上平遥展台,收获众多好评。“学生们在摄影创作中展现出的创造力,让我深感骄傲。参与国际性展览,不仅是对学生作品的认可,更是他们艺术成长的宝贵经历。”劳欣哲说。截至目前,劳欣哲已带领超200名学生在此展出作品,成为学校艺术教育成果的生动注脚。
镜头对准时代故事,红色影像浇筑家国情怀
作为坚守教育一线的青年教师,劳欣哲始终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融入血脉。当学生创业遭遇瓶颈时,他不仅将个人设备无偿借用,更是积极整合行业资源为学生搭建平台,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扶志立业、助雏鹰展翅”的育人情怀。他带领团队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新路径,将主旋律作品纳入教学案例库,通过红色影像赏析厚植家国情怀,同时带领学生深入乡村振兴、科技创新一线,指导学生用镜头记录时代发展脉搏。
八载寒暑,劳欣哲收获的不仅是荣誉证书,更是千百学子的成长成才。当镜头定格下的学生作品在国际舞台绽放的瞬间,这位青年教师依然保持着最质朴的教育初心:“教育是灵魂的唤醒,教师是永远的追光者。”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他正以匠心守望初心,用师道传承大道,让技能报国的理想之光照亮更多青年的人生之路。
(通讯员 杨乐 刘小华 张辛蕤)
责编:陈方
一审:陈方
二审:汤世明
三审:王超
来源:华声在线
免责声明:华声在线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文章仅是作者个人观点,不应作为投资依据。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文章是网络作者投稿发布,版权归投稿作者所有。作者应对文章及图片的真实性及版权负责。一旦因此引发版权纠纷,权利人提出异议,华声在线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删除相应内容。侵权责任由投稿者自行承担,如由此造成华声在线损失,投稿者应承担赔偿责任。如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38160107#(#改成@)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