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5月12日讯(通讯员 范婷 夏文辉)采摘茶叶、水稻种植、油菜收割、护理老人、墙画绘制……近年来,南华大学注重抓好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专业劳动与服务劳动、劳动教育与美育、劳动教育与心理育人“五个结合”,推进劳动教育工作,切实增强劳动育人实效。各学院每周开展一次劳动教育实践课,社会反响良好。
在衡阳市南岳区寿月乡石山茶场,南华大学青年志愿者在采摘春茶。
8学时劳动理论课课堂教学,24学时劳动实践课程,学校打造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精品课程,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提升劳动素养。建立评价体系,从劳动观念、劳动知识、劳动实践、劳动技能、创造性劳动实践五个维度确定评价内容,实施五种评价方式,建立四张评价清单,激发劳动教育内生动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除了在农场、乡村、社区、企业等建立16个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学校还拓展劳动教育场域,实行教室保洁包干责任制和宿舍内务卫生整理责任制,将所有教学楼560间教室分配给全校班级负责保洁,每年组织5000余名学生参与“绿化责任区”校园绿化养护,在校内设立1200余个助研、助教、助管等学生劳动实践岗位。学校每学期都组织“劳动之星”评选活动,覆盖个人奖与集体奖两个类别,截至目前累计评选出“劳动之星”个人奖410名,集体奖累计评出166个。
南华大学大学生志愿者在衡阳县西渡镇新桥村开展劳动助农行动。
学校结合当前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打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临床见习实习、专业实习升级版,把提升创新能力纳入各专业实习劳动考核体系。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利用周末和暑期开展社会服务活动,组织百余名学生到校外劳动基地开展墙画绘制、乡村水质检测、春耕农机维修保养等活动,助力乡村振兴。
学校提出“让美好培育美好”的劳动教育理念,把艺术创作融入劳动教育,组织学生开展走出教室、在校园里或走进乡村开展墙画绘制、美术作品创作、压花作品制作等艺术性劳动项目,打造校园景观,助推美丽乡村建设,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丰富美的体验,在美的熏陶下感受劳动意义。
学校不断拓展劳动教育实施途径,通过“种地吧!小南瓜”“感到疲惫,不如多肉点缀”“感到孤单,不如鲜花相伴”等主题团辅活动,把劳动活动融入心理团辅之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责编:陈方
一审:陈方
二审:汤世明
三审:王超
来源:华声在线
免责声明:华声在线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文章仅是作者个人观点,不应作为投资依据。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文章是网络作者投稿发布,版权归投稿作者所有。作者应对文章及图片的真实性及版权负责。一旦因此引发版权纠纷,权利人提出异议,华声在线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删除相应内容。侵权责任由投稿者自行承担,如由此造成华声在线损失,投稿者应承担赔偿责任。如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38160107#(#改成@)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