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陵传统龙舟丨这艘“奋进之舟”,从历史长河中划进文旅融合新赛道

2024-06-14 16:11 [责编:陈方]
字体:【

“仲夏端阳,浅念安康”。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期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传统活动,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这些习俗不仅丰富了节日的内容,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其中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全国各地正如火如荼地上演着各种形式的赛龙舟好戏,其中,湖南沅陵的龙舟独具一格,是必须赴约的一场水上“速划”盛宴。

训练中的沅陵龙舟。向莹 摄影

翻开这本数千年的“龙船经”,感受厚重的历史底蕴

说起沅陵的龙船,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祭祀的对象是五溪各族共同的始祖盘瓠,比纪念屈原的说法要早很多年。据历史文献记载,早在屈原怀沙自沉汨罗江之前,沅陵一带就有划龙船的习俗。而《湖南通志》也记载:“龙舟竞渡,最早始于武陵”,由此可见沅陵应该是龙舟最早的发源地。据现有详细记载赛事的文字资料来查,沅陵龙舟赛从1926年由贺龙元帅亲自组织至今已举办了数届,在2002年被中国龙舟协会授予“中国传统龙舟之乡”称号。

一场赛事拥有历史悠久、参赛规模最大、运动员最多、观众最多的四个“世界之最”,实属罕见。沅陵龙船不仅是一项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间传统活动,更是一种团结、奋进的传承力量,已浓缩成一种不可取代亦不可复制的文化符号和文化现象,在沅陵人的眼里,龙船早已是一种生活、一种融入骨髓的狂热和痴迷。

装满故事的沅陵龙船,让刘禹锡陶醉、王阳明感动、林则徐感慨、贺龙参与、张学良叹为观止。即使战火不断的抗战时期,沅陵人仍冒着被敌机轰炸的危险,组织龙舟大赛,以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战士气。一大批流亡沅陵的文化名人:周立波、欧阳山、草明、吴冠中、翦伯赞、廖沫沙等都亲眼观看过沅陵龙舟大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华书山二酉山。黄庭波 摄影

溯沅江而行,朝圣中华书山,文旅赋能谱新篇

群龙闹江,浪里争雄。以山水为主题,以龙船为载体的这场传统体育赛事,是沅陵人血脉的偾张,也是契合时代发展的一场盛宴。近年来,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挖掘沅陵文化,讲好沅陵故事,不断整合县域内自然、人文资源,推动文旅热度持续提升,实现了文化“出圈”。奔流不息的沅水是沅陵最好的注解,贯穿了地域,跨越了历史,也见证了岁月的痕迹。沅水流过了沈从文先生的作品,也写实了沅陵人的全部生活。曾经湘西门户,水上要塞大码头,依水而建的吊脚楼、半江木排半江帆,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市井之源。如今依托丰富、优质的水资源,做好沅陵水文章,打造沅水文化产业,亮出生态富民品牌。水电开发、四溢茶香、新型渔业、依水兴旅……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产业形成规模化产业链、经济得到稳步发展。这一江碧水让更多的人了解沅陵、走进沅陵、爱上沅陵,注定在这方净土上续写如它源远流长般的文化传承与时代发展的传奇篇章。

乘舟而渡,拾345级阶梯扶摇而上,零距离沐浴墨韵书香。“中华书山”二酉山是成语“学富五车,书通二酉”典出地,也是典籍中记载秦朝博士伏胜藏书,守护中华文化火种,赓续中华文脉的地方。据史料记载,屈原、诸葛亮、李白、刘禹锡、黄庭坚、王阳明、满朝荐、刘谦、袁吉六、张亨嘉、李文宜、厉以宁等历史名人和专家学者都曾朝拜二酉山,以示对知识的尊重和追求。二酉藏书洞就深藏在山体悬崖峭壁的正当中,“古藏书处”四个斗大的楷体字为清光绪庚寅年湖南督学使者张亨嘉所题写。二酉山下的乌宿村,因紧傍二酉山,已承恩泽,历年来就有幼童拜二酉山发蒙启智的传统习俗,成为一个专门出秀生才俊的地方,孕育出百余名在全国甚至世界都有影响的专家、教授,成为闻名遐迩的“教授村”。

秉承“以文促旅,以旅传文,文旅融合”的发展理念,沅陵县委、县政府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中华书山围绕“发蒙启智、勤学笃行、朝圣祈福”三重境界全面打造相关业态,树立文化品牌。

中华书山二酉山现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有善卷堂、仰止亭、二酉藏书阁、伏胜殿、国学馆、翠山书院、妙华书院、九圣坛、二酉湖、国学馆、翠山书院、妙华书院、九圣坛、黄永玉先生题“中华书山”石刻、二酉湖、瀑布、栈道、圣顶观海台、绕山公路,以及二酉寨农家乐、二酉湖度假村、农业观光园、启蒙广场等。景区还有教授街、土家吊脚楼美食街、民俗文化休闲广场、生态度假养生园、中华文化论坛、防洪大堤及旅游星级酒店、家庭旅馆、休闲场地、鳄龙山观景园等。  近年来,沅陵县每年都在中华书山开展敬先贤、增灵智、助成长“书香节”等活动,传承前辈刻苦求学、自强不息的精神,全国各地的学子纷纷虔诚拜谒,追先贤脚印,寻文化之根。2023年乘旅发大会的东风,一场融合诗歌、朗诵、民乐表演、主题演讲、话剧、舞蹈、歌曲合唱等九种艺术形式的“开山大典”,向世人呈现一场集“仪式+文化+艺术”为一体的视听盛宴,传递了来自历史深处的铿锵之音和文化自信。文化的根基在这里得以保存,文化的脉络在这里延续起航,文化的脊梁也注定在这里挺向未来。

龙船披着历史的晨曦而来,沅水载着如歌的岁月流淌,与沅陵这个“美得让人心痛的地方”一起,奔赴新时代的新赛道。(向莹)


责编:陈方

免责声明:华声在线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文章仅是作者个人观点,不应作为投资依据。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文章是网络作者投稿发布,版权归投稿作者所有。作者应对文章及图片的真实性及版权负责。一旦因此引发版权纠纷,权利人提出异议,华声在线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删除相应内容。侵权责任由投稿者自行承担,如由此造成华声在线损失,投稿者应承担赔偿责任。如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38160107#(#改成@)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