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沅陵传统龙舟“太常一号”红船在沅水江畔举行“关头”仪式。船上,鼓声震天,桡手齐声呐喊,每一次挥桡,都是对力量的展现,对团结的展示。岸上,观众如潮,喝彩声欢呼声此起彼伏。大家被龙舟队的气势感染,被那份坚韧与毅力打动,更为那份传承千年的精神自豪。

“太常一号”红船队“关头”仪式(邓浩然 摄)
第四代艄公的“龙船经”
“沅陵传统龙舟使用的是插艄,这是因为我们比赛要横江竞渡,艄公要感受风力、水流,及时进行调整和适应,让龙船更省力,要在激流的水面上保证船身不能走艄。”今年63岁的艄公陈建对于掌艄的技巧如数家珍。
陈建生于江边长于江边,19岁时从父亲的手中接过“艄浆”,传承家中“三代艄公”的“龙船经”。在四十多年的扒龙船生涯中,“龙腾潇湘”2019年中国·沅陵传统龙舟赛决赛是不得不提的。比赛中出乎意料的“走艄”并没有让陈建放弃,他用膝盖死死磕在船沿上,在不影响队友节奏的情况下回到位置上,以精湛的技术帮助太常热血青年队逆转局势,夺得冠军,而他也获得了“最佳艄公”奖。陈建一边描述着当时的场景,一边在身上比划“当时我膝盖以下都是血肉模糊的。”

“太常一号”红船队艄公陈建(邓浩然 摄)
尽管已经是沅陵龙船圈内的“老手”,陈建却依旧每天坚持锻炼,快走、压腿,保持手部和腿部力量。“这么些年,一扒龙船就有别的船请我去掌艄,但我都没去。”背后的原因至纯至深:为家乡而战!
父子三人的“龙船情”
“我两个儿子哪个位置都能扒”头桡周玉龙谈起儿子满是自豪:“他们从小就站在岸上看着我扒。”在父亲的带领下,兄弟俩早已成为船上的主力军。
“我们扒的头桡是传统的扒法,船出去而腰不能动,凭腰劲带动手动,这样才能保持船的那股冲劲儿”。风雨无阻几十年,群龙闹江父子兵,两个儿子也从父亲的这股冲劲中学会了坚毅与勇敢。

“太常一号”红船队桡手周玉龙父子三人(邓浩然 摄)
不论是年轻时的豪情热血,还是现在的父传子承,龙船成为了父子三人之间的特殊纽带。“我们一家父子三人都在这条船上,因为对龙船的热爱,再远再难也要回来扒船。”这是头桡周玉龙的“龙船经”,也是一位年近花甲的父亲与儿子之间的传承与约定。
两支队伍的“龙船魂”
“三千载浪里争英雄,九万年不老乡情。”在沅陵,“扒龙船”已有上千年的历史,龙舟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在2023年沅陵传统龙舟大赛八强赛上,太常热血青年队与太常朝瓦溪队“两兄弟”狭路相逢,但两只兄弟船并没有龙争虎斗刀剑相向,而是携手并肩,双龙合一,齐头并进,这一幕赢得了所有观众的心。

“太常一号”红船队训练场景(邓浩然 摄)
福地怀化 五溪汇沅——怀化·沅陵2024年传统龙舟赛开赛在即,昔日兄弟船强强联手,召集精干力量组建“太常一号”红船,陈建与周玉龙父子也从昔日的对手变成了今日并肩作战的队友,为冲击最高荣誉而战。
一只船,一帮人,一条心。沅陵传统龙舟是传统民俗的延续,是集体乡愁的倾诉,是精神文化的传承。沅陵人对传统龙舟文化的传承与坚守早已融入了血脉,进入了骨髓,化作了力量,代代相传,生生不息。(雷玉杰 陈丰艺 邓浩然)
责编:陈方
免责声明:华声在线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文章仅是作者个人观点,不应作为投资依据。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文章是网络作者投稿发布,版权归投稿作者所有。作者应对文章及图片的真实性及版权负责。一旦因此引发版权纠纷,权利人提出异议,华声在线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删除相应内容。侵权责任由投稿者自行承担,如由此造成华声在线损失,投稿者应承担赔偿责任。如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38160107#(#改成@)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