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实践•内蒙古篇】内蒙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年终大盘点——“三去一补一降”取得实效,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2016-12-29 16:44:59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责编:曾晓晨]
字体:【

核心提示:

不知不觉,2016年已悄然走向尾声。这一年,在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面对结构失衡、供需错配矛盾,内蒙古自治区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攻方向,“三去一降一补”全面发力,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来自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形势分析课题组的消息显示:

——去产能:任务提前完成,前三季度分别去炼铁、炼钢和煤炭产能224万吨、67万吨和330万吨。

——去库存:效果显现,1-10月,商品房待售面积减少1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占用资金逐月下降,累计降幅超过16%。

——去杠杆:稳步推进,金融机构平均利率和不良贷款率、企业负债率全面下降,企业直接融资规模达750多亿元。

——降成本:降本增效明显,降费减税额200多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成本降至84.3元,较年初减少0.6元。

——补短板:发展短板加快补齐,1-10月,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1.1%,教育、文化、卫生3项投资增速高于总投资17.2个百分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元年,内蒙古自治区“三去一补一降”五大任务取得实效,经济发展稳中有进。那么,在具体推进“三去一降一补”过程中,内蒙古自治区究竟有哪些大动作,有哪些亮点?又分别取得了哪些重要突破呢?让我们一一去盘点。

去产能的“撒手锏”——转型升级

包钢去产能:重达46吨的高炉煤气下降管被第一钩拆下

翻开近年来内蒙古乃至中国经济大事记,“传统行业产能过剩”“低端产能过剩寒流”成为切肤之痛,一再考验着传统行业、资源型产业的生命力。

“置之死地而后生,陷之亡地而后存。”——为了迎战来势汹汹的“寒流”,2016年,内蒙古以去产能催动经济转型的抉择先声夺人:坚决有力化解过剩产能,调减无效和低端存量。

伊泰200万吨煤制油项目的获批和中天合创137万吨煤制烯烃项目的投产,标志着我区煤制油、煤制烯烃等现代煤化工示范项目的集群化落地,煤化工链条正在形成化解2亿吨以上原煤的能力,内蒙古走进以煤炭深加工实现资源转化的新时代;

全区首座1000千伏特高压变电站在锡盟的建成投运,意味着我区真正开启“煤从空中走、电送全中国”的豪迈之旅,在建和规划的特高压输电通道及配套煤转电项目建成后,将至少化解目前全区70%以上的煤电产能,“煤堵在路上、电窝在家里”这一多年困扰内蒙古发展的困局将因此终结;

全球最大的钢轨生产基地、稀土钢生产基地在包头市的全面建成,标志着我区已形成“粗钢—特钢”“钢材—高铁钢轨”“钢料—稀土钢板材”等高端产业链,内蒙古踏上以钢铁、稀土深加工消减过剩产能的新征程。

在这场化解过剩产能的硬仗中,内蒙古的战略战术充满转型色彩:淘汰落后产能,调减无效和低端存量。今年以来,内蒙古关闭煤矿10处、淘汰煤炭低端产能330万吨,已完成全年任务;退出炼铁、炼钢低端产能291.25万吨,完成全年任务的114%。对未经核准而建的多处煤矿予以取缔,相当于关停4个产能4000多万吨的大型煤矿。

“加快转型升级,这是建设现代化内蒙古的主攻方向。”这来自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中的新要求,不仅给内蒙古在去产能的征程中树立起更高的标杆,而且更为未来内蒙古做优增量、实现动能转换标注了更宏伟的目标。

去库存的“先手棋”——释放需求

与国家去库存发展大势一致,内蒙古抢抓多重叠加的发展机遇,在去库存道路上也迎来了冬日里的暖阳。今年以来,我区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多措并举做好房地产‘去库存’工作。

——首先发力棚改货币化安置,把存量房作为棚改安置房,去库存并惠民生。实践证明,这条行之有效的举措已战果初显:截至10月底,全区棚改货币化安置17.2万套,安置比例达到74.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乌兰察布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货币化安置用房分别达到16295套、 19039套、14542套,占安置用房的98.2%、97.3%、94.5%。

——完善配套政策。今年3月1日,经自治区人大批准的《内蒙古自治区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全面实施,其中规定:旧城区改建征收住宅原址回迁的,征收居民平房后安置楼房为多层的安置比例不得低于1:1.2,安置为高层的不得低于1:1.3,通过对居民权益的保障,为全区棚户区改造房屋征收和去库存工作装上了“助推器”。

今年,我区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农牧民工进城购房提供组合福利。特别是今年5月18日,自治区住建厅与农业银行内蒙古分行共同印发了《关于做好支持农牧民进城购房工作的通知》(内建房〔2016〕175号),明确在全区开展农牧民“安居贷”工程,对农牧民进城购房的信贷支持力度空前。截至12月11日,农业银行内蒙古分行共投放“安居贷”4.33亿元,2260户农牧民加入城市购房行列。

去杠杆的“定盘星”——有效投融资

今年以来,我区合理把握去杠杆的节奏和速度,优化全社会融资结构,充分发挥金融去杠杆的引导和支撑作用,在各相关部门、金融机构、企业多措并举的合力下,开创了去杠杆工作的良好局面:

——金融业稳定较快的增长,为去杠杆营造了良好的金融环境。

据人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的统计数据显示:1-10月,全区社会融资规模1881.69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452.04亿元;截至10月末,全区人民币贷款余额19041.1亿元,同比增长14.6%,有力地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

为实现信贷资金的有效投放,我区落实差别化信贷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坚持区别对待、有扶有控原则。对钢铁、有色、建材、煤炭等行业中产品有竞争力、有市场、有效益的优质企业继续给予信贷支持,帮助有前景的企业渡过难关。

——支持企业通过多种形式有效降低杠杆率。

今年以来,自治区金融办、人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等相关部门进一步鼓励商业银行完善并购贷款业务,扩大并购贷款规模,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优先股、可转换债券等多种方式,大力扩宽企业兼并重组融资渠道。

——多措并举盘活企业存量资产,想方设法帮助企业扩大自有资金。

大力推进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截至目前,包商银行、金谷农商行已分别发行14.1亿元、5.2亿元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同时,积极推动全区企业利用人行牵头组织的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通过质押应收账款获得融资,有效盘活企业存量资产。

金融去杠杆全力以赴,政府债务管控不遗余力。日前,经自治区政府授权,自治区财政厅通过财政部国债发行招投标系统,成功公开招标发行了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第五批一般债券和第三批专项债券共计210亿元。本批发行的债券全部为置换债券,主要用于自治区各级政府偿还到期债务。

降成本的“决胜拳”——激发活力

降低企业用电成本

年初,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铿锵有力的话语犹在耳畔:深入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在简政放权、减税降费、金融扶持、流通体制和电价市场化改革等方面打政策“组合拳”。

近一年后的今天,当初的部署已成效初显:我区降本增效明显,降费减税额200多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成本降至84.31元,较年初减少0.62元。

究竟是哪些“高招”,使内蒙古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在经济运行图上,画出了这样一条完美曲线?

5月,全面实施“营改增”,惠及27万户纳税人。

7月,全面推开资源税改革,从“从量计征”到“从价计征”,企业成为最大受益者。

8月,国务院《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出炉,被业内专家称为降成本的“国八条”,是贯彻执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降成本方面的具体落实政策。

9月,《内蒙古自治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做好降成本工作实施方案》出台,从降低企业税负成本、涉企收费、融资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用工成本、企业用能成本、用地成本、物流成本以及加快企业资金周转、鼓励企业内部挖潜10个方面,进一步优化实体经济企业发展环境。

通过加大蒙西电网电力多边交易力度、推动蒙东电网大用户直供电,降低用电成本;通过落实绿色通道通行费免收政策,降低物流成本;通过调整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费,降低人工成本……

从更深层次激发企业活力,“唤醒”企业发挥自身能动性加快转型升级,是降成本“组合拳”的终极制胜“绝招”。

今年前10个月,包钢集团比去年同期减亏38.9亿元。这一来之不易的成绩,与包钢一直以来强力推行的降成本措施密不可分。

今年包钢集团提出,牢牢控制铁前成本这条红线,推动降成本工作继续有所突破。其中,炼铁厂把降成本重点落在了降低燃料比和焦比工作上,为降成本工作扩展了更大空间;焦化厂则选择与市场深度接轨,在成本竞争中占得先机。结果证明,今年以来,包钢铁前成本呈现大幅下降趋势,切切实实增加了企业的创效空间。同时,包钢致力于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每年近20%的利润都来自于新产品开发。拓市场、降成本、抓管理、提技术,包钢在市场低迷中突围。

最终,万千企业的活力汇聚成发展合力,加快了内蒙古各地的经济转型步伐。

来自自治区发改委的消息称,下一步我区将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费负担,清理和规范国土、建设、地震、司法、技术监督等行业部门中介服务收费,继续扩大电力多边交易和大用户直供规模,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用能用地成本、融资成本、物流成本、人工成本,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2017年,系列举措将从更深层次激发企业活力,赢得降成本的决胜之战。

补短板的“试金石”——增强发展后劲

张呼高铁东段铺轨

2016年,内蒙古在重点领域精准发力,持续扩大有效供给,努力补齐短板。

——更加注重在服务业领域培育支柱产业。2016年,全区不断调整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挖掘现代服务业增长潜力。前三季度,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4.8%,同比增长7.6%,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3%,拉动GDP增长3.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投资额及增速均“领先”第一、第二产业,且服务业内部的结构正在向积极的方向调整。

——继续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扶持力度。民生短板是制约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面对头号民生工程,怀揣沉甸甸的责任,全区上下全力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和“三到村三到户”要求,深化京蒙扶贫协作,加大对口帮扶、定点帮扶力度,大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基础设施网络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贫困地区尽快步入自主发展轨道,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1-11月,我区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61.3%。前三季度,中央和自治区99%的财政扶贫资金全部下达到旗县,实施项目3470个,19.5万贫困人口得到扶持。

——继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6年,我区高新技术企业、以企业为主体的新型研发机构总数不断增多,创新团队、创投机构、创客人才不断涌现,国家重点实验室、众创空间试点、众创空间联盟为创新搭建了众多平台。全区国家级(包括国家、地方共建)创新平台累计达到17家,自治区级达到54家。目前,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增至237户,全区科技创新、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增至42%。

2016年即将成为历史,但内蒙古在这一年里在五大任务中取得的显著成效,必将成为续写2017年经济发展新篇章浓墨重彩的一笔。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许晓岚 康丽娜 杨帆 李永桃 王连英 冯雪玉 阿妮尔 梁亮)

相关专题:治国理政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