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救市”应三思慎行

楼市走向关乎国计民生,但无论是涨还是跌,房地产市场的最终发展还是要交给市场决定。

2014-05-09 第563期

安居才能乐业。在所生活的城市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是每个人最简单朴实的愿望。但是十多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房价也一路飙升。如今,暴涨数年的房价在部分城市已经开始出现下降,在买涨不买跌的心理作用下,市场出现了观望情绪。但眼下,地方政府若因为降价而“救市”,让开发商心头一热,却易让老百姓心头一凉。

量价齐跌:楼市是否拉开“跳水”序幕?

“北京‘五一’假期二手房成交仅31套,同比下滑超八成;深圳某楼盘单价降2000元再遭老客户‘维权’;南宁限购政策松动或引发‘救市潮……”今年以来,无论是新房还是二手房,多地楼市经历从“一房难求”到“降价甩卖”的骤变。尤其是近期,全国楼市呈现出了观望心态渐浓,“看空”情绪弥漫的普遍特征。在全国整体信贷收紧,部分地区供应过剩的背景下,全国楼市是否拉开了“跳水”序幕?楼市持续低迷让一些地方出手“救市”。安徽省铜陵市制定了政府将以团购方式筹集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购房者可获契税补贴、放松住房公积金贷款条件等一系列利好政策;南宁市房管局此前发文决定,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的北海等地户籍居民家庭可参照南宁市户籍居民家庭政策在南宁市购房。此外,全国多地也有传言称正酝酿和讨论松绑限购的可能性。[详细]

楼市现“拐点” “救市”该不该?

多地楼市“救市”追问:地方政府“顶不住”了?

近来“沉不住气”出手“救市”的地方政府不止铜陵一地,广西南宁、天津滨海、无锡、杭州萧山等一些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利好”消息频出。面对频出的地方政府“救市”之举,不少业内人士还质疑:地方政府没有权力减税,只能进行调整限购、财政补贴等方式给市场“微刺激”,但这些政策本身是否“越级”违规本来就存在争议。但也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救市潮”很可能随着少数地方的“先行先试”而继续蔓延,尽管一线城市跟进的可能性不大,但其他城市很可能在差异化的调控空间内有所为。[详细]

地方“救市”有何动因?

首先,地方政府利益是“救市”的最大动力。房地产涉及地方政府的多种利益,比如,楼市降温会影响到地方GDP、卖地收入以及税费收入。再加上房地产直接关联和间接关联的行业多达几十个,房地产业兴衰显然对地方政府影响巨大。其二,楼市分化给了地方“救市”的机会与权力。过去多年,都由国家统一对楼市进行宏观调控,但从去年开始,楼市分化的特点越来越明显,不再适合“一刀切”式的调控。其三,“救市”先行者成了跟随者的榜样。有了“先行者”,其他城市就不再担心成为“出头鸟”了。[详细]

楼市“打喷嚏” 别急着乱用药

地方政府出手“救楼市”应三思

首先,现在的楼市还没有恶化到政府必须出手的地步。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呈抛物线,有峰有谷,房价不可能一直走上扬的路线。从这个角度看,疯狂的房价下落,这是正常现象。房地产销售是市场行为,开发商应当有自负盈亏的定力,政府过度干预,帮开发商渡过难关,房地产岂不是成了永不亏损的产业?其次,救市措施真能扭转公众的降价预期吗?恐怕很难。中国的房地产或多或少地存在泡沫,这个谁也无法否认。如何排放房地产泡沫,不对中国经济产生致命性打击?[详细]

政府出手救市 务必尊重民意

现在看来,地方救市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不管舆论如何质疑与反对,似乎也阻挡不了救市的脚步。在笔者看来,目前有三个问题值得关注和思考:其一,哪些城市可以救市?哪些城市不可以救市?究竟由谁来界定?目前,中国楼市已经分化,全国一刀切式的调控不会再出现,地方政府似乎有了更多调控自主权。其二,地方救市的尺度如何把握?如果尺度过小,显然,救市所起的作用很有限,地方政府自然不乐意;如果尺度过大,很可能会刺激房价快速反弹,给楼市带来更多泡沫甚至危及经济。其三,地方救市方式不该出现奇招怪招。[详细]

楼市“崩盘”言之过激 让房价回归理性

楼市的走势是分化而不是崩溃

楼市的未来趋势既不可能如前十年一路飙升,也不会是崩溃,分化是未来中国楼市的基本趋势,这种分化既包括房价在不同城市的分化,也包括房地产商的分化。房价的分化将直接带来开发商的分化。一些激进的无实力开发商被迫出售资产黯然出局,而一些具有实力、具有经营能力的机构则会脱颖而出。房地产市场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情况将得到很大改观,这对于房地产市场乃至中国经济都是好事。在“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大方向指导下,通过分化,让房地产市场软着陆,让中国经济顺利转型升级,这应当是未来的方向。[详细]

对各地政府“救市”之举不能袖手旁观

中国的楼市是典型的政策市,一旦有政策层面的风吹草动,将直接影响到整个房地产业,最突出的表现即为房价的升跌。应当说,此前号称史上最严的楼市调控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多数地区的房价呈缓慢下降的趋势。然而在救市消息传出后,就有开发商表示,“既然会救市,干吗要降价?扛一阵就过去了。”而原本,该企业正打算以价换量。楼市调控的症结也正在于此。一方面,它可以起到“猛药”的效果,但另一方面,由于捆绑了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杀敌一千自损八百,难免遭到地方政府或明或暗的消极抵抗。“房价还没怎么跌,地方政府比我们还着急”,可谓一语道破天机。[详细]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华声在线原创策划
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出品:华声在线
本期责编:蒋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