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端午申遗路:韩国抢先申遗刺激国人

时间:2014-05-30 16:06:55
字体:【
打印 复制链接

  湖北黄石道士洑,西塞神舟会,龙形神舟长江巡游

  长江之畔,西塞山前,有个村落,村里住着3000人。它方圆2.5平方公里,位于湖北黄石,名叫道士洑。每年农历五月十八日,道士洑村村民,会用纸和竹篾扎成小船,顺江而下。这便是“西塞神舟会”。11年前,湖北群众艺术馆工作人员吴志坚,目睹了西塞神舟会端午节盛景,他用相机记录了这里的景象,为其申遗奔走。而今,西塞神舟会,与湖北秭归等地端午习俗一道,成功申请入选世界非文化物质遗产名录。

  韩国端午申遗刺激国人

  10月1日,武昌南湖东方莱茵小区,陷在沙发里观看阅兵的江清和,猛地跳起来,拿出手机,翻出通讯录,向上面所有的人发一条短信:端午节入选世界非遗名录。

  作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的江青和,用“一切未知”来形容端午节申遗之路。

  中国有22个项目,成功进入世界非遗名录,而端午节是唯一的传统节日。为什么偏偏是端午节?其实一切始于一个误解。

  2005年11月底,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级非遗,这对中国国民来说是个不小的刺激。很多人纳闷:历史更为悠久的中国端午节,为何遭遇他国抢注?

  文化部一位领导曾在一次会议上焦虑地说:“有着悠久历史的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果国外申报成功,我们该有多么尴尬?我们还有何颜面去见列祖列宗?”

  事后,江清和承认,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韩国江陵端午祭,与中国的端午节是两种有关联但也有差异的文化形式,文化的申遗不存在排他性,也没有所谓的注册权一说。”江清和说。

  四地代表中国端午习俗

  正是这种误解,将中国端午节推进申遗之路。

  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端午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单,而湖北省被定为申遗代表。

  两年后的2008年10月,受文化部委托,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申报表和相关材料,为端午节申请世界非遗。

  申遗共有4部分组成: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和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申报材料由三省四地联合打包完成。

  在江清和看来,选择这四地,综合起来几乎涵盖了中国端午节习俗的所有活动。

  秭归是屈原故里,而屈原是端午节的重要意象,传播最广;西塞神舟会则最原始、保留最完整;湖南汨罗则是屈原投江之地;江苏苏州端午主要祭奠的对象是伍子胥。

  “各地都有特色,都是典型。”江清和说。

  规则改变或推端午一把

  准备充分,但一切仍然未知。

  江清和介绍,虽然中国端午节进入申遗之列,但因为当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申遗每两年一次,每个国家每次只允许申报一个项目。与端午节同时申遗的,共有30多项项目。这意味着,项目间存在竞争。

  这样,为保护更重要的项目入选,2008年文化部召开的世界申遗第一次会议上,中国端午节只排在备选之列。

  “内部基本上商定了哪些项目申遗。”江清和说,他和同事并未抱太大希望,“感觉可能性不大”。

  “老实说,我心里也没底。”今年端午节,面对媒体端午节申遗成功有多大把握的提问时,兼任湖北省群众艺术馆馆长的江清和如此作答。

  但连江清和至今都没有闹明白,备选的中国端午节,关键时刻从第二梯队跻身重要项目,成功申遗。

  “来得太快,非常快,我们甚至刚开始时没有适应。”江清和认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后来改变规定,“竟然不再限制申遗数量,太好了。”

  时代变化端午入国家非遗名录

  事实上,非遗保护与时代背景无法分割。

  李惠芳介绍,全球现代化、工业化进程加速时期,导致文化逐渐趋同,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刻不容缓,非遗才受到重视。

  上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中国组织过民间采风和调查,民间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民间文学等单项的集成、志书。然而,上世纪80年代的采风,虽然抢救了很大一批民间文化遗产,但那次采风偏重于“文艺”,而非“文化”,民俗没有纳入其中。

  进入新世纪,现代化和工业化步伐更快,非遗保护更为迫切。2003年2月19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启动,这为神舟会出头创造了机会。

  此后,西塞神舟会最终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那一天,吴志坚喝醉了。

  申遗成功引来专家担忧

  申请世界非遗成功,并未让关心西塞神舟会的人释怀。

  在李惠芳看来,非遗申请成功后,当地政府如果进行旅游开发,最让人担心的是如何协调开发与原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

  李惠芳分析说,专家学者希望当地政府能够认识民间文化遗产的价值,保护好民间文化遗产;而地方官员,可能会借助这些遗产,推动地方发展。

  当专家担忧的时候,对于道士洑村村民游仁喜来说,神舟会没有改变。

  今年,游仁喜获准带薪请假两个月,安心扎神舟会上最为重要的“龙形神舟”。他是这一带扎船工艺的唯一传人。小时候,外公扎船,他打下手,不知不觉学会了这门手艺。在道士洑村,端午节时,村民都会放下手里的活儿。无论在千里之遥,还是留守村中,他们都会从四面八方归来,参加神舟会。

  西塞神舟会传至今日已有千年,道士洑村村民也学会了与时俱进。他们会在站满各路神仙的神舟船头,插上一面小国旗,会奏着流行歌曲,为神舟巡街伴奏。

  2012年端午,龙舟巡游,李惠芳从船里拿了一双圆头小鞋。当地方言里“鞋子”与“孩子”同音,拿鞋意味着可以得到送子娘娘的保佑。

  李惠芳祈祷早日抱上孙子。

频道精选
网站地图
集团报刊系列
湖南日报 三湘都市报 文萃报 大众卫生报 科教新报 华声杂志 文萃月刊 向日葵·中国故事 放学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