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奶粉进药店”遇冷是市场理性选择?

[来源:羊城晚报]时间:2014-03-27 16:58:14
字体:【
打印 复制链接

  去年10月,“奶粉进药店”项目在北京开始进行公共测试运行,4家试点药店的5个门店率先在店内引入了自动售货机。经过5个月的运作,情况如何?记者近日走访发现,由于在药店销售的奶粉普遍存在价格高、购买量少、手续繁杂等问题,很多消费者并不买账,个别药店平均月售仅四五罐。(3月26日《北京青年报》)

  当初“奶粉进药店”被炒得很热闹,消费者对此很好奇,政府的积极性也很高,各方对其预期很大,希望借此走出一条新路,确保奶粉的安全性,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可是,等到“奶粉进药店”成为现实之后,设想中的热闹旺销场景并没有出现,反而面临光顾者少、销量冷淡的尴尬。显然,“奶粉进药店”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则太过骨感,而出现这一巨大落差,却又是市场的理性选择所致。

  政府之所以积极推动“奶粉进药店”,源于对奶粉质量安全的考虑。近些年来,乳制品行业质量安全事件频频发生,特别是婴幼儿奶粉的问题最多,所引发的后果也更为严重。而药店相对其他流通渠道来说,质量监管方面较为完善,产品销售流程规范,消费者信任度也高一些,且有国外的相关经验可供参考。可见,“奶粉进药店”的主要定位是安全可靠。

  然而,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一旦养成,是很难在短期内扭转过来的,这也是“奶粉进药店”销售遇冷的原因。由于超市、婴用品专卖店等是奶粉的传统流通渠道,购买方便,价格透明,奶粉品牌繁多,消费者选择余地更大,有时在购物的时候就可以顺带买奶粉了。至于电商平台则凭借低价、便捷等优势,近年来快速崛起,很多消费者也喜欢网购奶粉,特别是海淘进口奶粉的优势更大。

  而目前药店所售卖的奶粉品牌少,又采取自动售货机模式,消费者自助式购买,不接受现金支付,操作较为繁琐,购物体验感欠佳,导致消费者望而生畏,销量上不去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同时,由于药店只提供奶粉专柜摆放空间,并未参与到其他环节,导致药店无法掌握奶粉的质量,却又要承担起销售责任,其积极性也就大打折扣。可见,“奶粉进药店”的政策意图虽好,但相关配套制度却不接地气,受挫是必然的结局。

  事实上,即便在国外成熟市场,奶粉的主渠道也是在超市,药店只是起到辅助作用。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奶粉进药店”政策,政府在确保奶粉源头可溯、质量安全的基础上,放手让药店自主管理经营,发挥药店的特长,为消费者提供专业指导和购买便利,简化消费流程,逐步培育消费者的购买习惯,从而改变目前的尴尬现状。

频道精选
网站地图
集团报刊系列
湖南日报 三湘都市报 文萃报 大众卫生报 科教新报 华声杂志 文萃月刊 向日葵·中国故事 放学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