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是标签战中的受害者

[来源:中国网]时间:2014-02-18 22:52:55
字体:【
打印 复制链接

  去年柴静的大作《看见》跃上畅销书金榜,恋情随之曝光,一时间成为大红人。此后柴静一直芳踪渺然,近日记者终于再次看见了柴静,她已从‘柴女神’变成了‘柴妈妈’,生下一女宝,与家人一起返回北京。

  迎接“女神”回来的没有几朵鲜花,更多的是在美国生孩子这件事给柴静带来的争议。习惯低调的柴静,莫名其妙地成了一次新的争论焦点,但是这其中的原委却并不新鲜。许多网友因为“柴静美国产女”便给她贴上了“不爱国”的标签。且不说这只是娱乐记者们的一次猜测,就算属实,明星名人、达官显贵出国生孩子,求个异国身份本不是新鲜事,普通老百姓知道的不知道的多了去了。

  这次争议爆发恰是因为柴静背后的“中央电视台”标签,这个标签本代表着绝对的宣传口径,统一的意识形态,连说“自己话”的“自己人”都出国产子了,这身份和选择的背离给了网友吐槽的机会。

  当然,这是一次颇具典型性的贴标签案例,从以往若干次“标签战”中,我们很容易总结出传播规律。首先,舆论要刻意放大当事人做的一件事情的某一方面属性,而不顾其他原委,其次,根据这一属性对应到某一道德标签,这种标签通常具有广泛的涵盖面,如果能激起某些愤青们的极端爱国主义更好;进而,这种标签化的舆论开始蔓延,因为裹挟着狭隘极端的爱国主义,异见者被自动黑白划分,成了同样需要被声讨的对象;结果通常有两种,异见者要么同样以贴标签的方式进行回击,最终两方变成谩骂嘲讽,要么异见者的观点被虚假的道德洪水所淹没,死在舆论场。

  如此看来,发起“标签战”的一方至少有五成的胜算,无论是蓄意炒作,还是无心踏实地交换意见,这一方队伍并不吃亏,还总能占据道德高地。“柴静美国产子”这事就被一些人立即贴上了“不爱国”的标签,在许多人“爱国无罪”的观念下,“不爱国”像一击必杀技,如同宣判了一个人在舆论场的死刑。许多人的逻辑是这样的,因为柴静的孩子可能是不是中国籍,所以柴静不热爱祖国了,所以柴静变了,甚至一无是处了。

  日本学者加藤嘉一的《爱国贼》里面,讨论过如何才算爱国。从一个日本人的角度来看中国人的“爱国观”让许多民族主义分子嗤之以鼻。但是观点无国界,世界本身就很浑浊,我们不需要再给自己带上有色眼镜。在他的书里,国籍是评判一个人是否爱国的重要标准。改变国籍,加入新国籍的时候,许多国家要公民举手宣誓以维护该国利益为第一责任。这也就意味着,从此以后宣誓者要开始爱这个新的国家。

  尽管如此,这一切都是基于变更国籍者的个人自由。柴静是一个中国公民,就算要以“国籍爱国论”来评判她,她自己的国籍也没有产生任何变化。事件中,唯一的不确定因素是孩子的国籍,而选择让孩子在一个什么样的福利和空气的国度成长,这首先应该是一个由母亲身份来做决定,而不是大义凛然的道德观。这些都是柴静夫妇的选择,每个家庭都应该有选择的自由。这自由,不应该被一些无端的伪道德所绑架。

  标签战是可怕的,它践踏了理性讨论,让人们盲目地追逐一种看似高尚的逻辑。而像柴静这样在标签战中的受害者,他们所擅长的理性讨论,又总有秀才遇见兵的无奈,导致理性永远不是狂热的民族主义分子的对手。虽然我们常讲,因剑得到的,也必将因剑失去,但喜欢一时占据道德高地、甚至占据伪道德高地的人,似乎总是听不进去。杨公振

频道精选
网站地图
集团报刊系列
湖南日报 三湘都市报 文萃报 大众卫生报 科教新报 华声杂志 文萃月刊 向日葵·中国故事 放学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