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全球化治理才是真正的“大国外交”

2017-09-02 16:34:24 [来源:中国网] [责编:蒋俊]
字体:【

《大国外交》延续着央视大型政论专题片所带来的超高关注,观众可以全方位地领略到大国在外交中的风起云涌。也正如媒体报道所言,在《大国外交》中,观众们看到的是中国理念正引发世界前所未有的共鸣。正是在这样的共鸣中,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谱写出具有空前引领力、凝聚力、感召力的新篇章。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有决心也有能力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有决心也有能力与世界各国一道,开创繁荣美好的未来。

能够进行外交事务是一个国家的基本定义元素,而如何充分行使这种对外的影响力,从而达到包括本国在内的多赢效应,很大程度上,映射出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发展理念。当今世界,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界,更是日新月异的世界,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正经历深度调整,在“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大语境下,大国之间的外交或是长袖善舞,或是纵横捭阖,或是左右逢源,在周而复始中输出本国国家战略上的判断与逻辑。在外交的无远弗届中,地球渐渐变成了一个村的概念。虽然世界变小了,但原本是可以求同存异的分歧,却大有演变成对立的博弈论。其中,对全球化治理的观点论证,已经渐成大国之间愈演愈烈的交锋点。

全球化原本是由西方世界提出来的宏观概念。二战之后,几轮的波谲诡异的大国外交之下,“布尔顿森林协议” “关税与贸易总协议”等泛全球化战略横空出世。这也代表着全球化治理从此进入到一个新兴的阶段。数十年过去了,老牌资本主义强国在全球化的推动下,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发展浪潮,由此带来了经济、政治、文化上的繁荣。上世纪末期,世界贸易组织的权威达到顶峰,以及欧盟国家开始实行单一货币欧元,都将全球化推向了新高度。

可以说,全球化是大国外交的产物。但近些年来,反全球化的声音此起彼伏,甚至大有从场外直达舞台中央的可能性。而这些趋势,也恰恰是在大国外交的过程中产生。先是英国公投脱欧,以一种外人觉得很不和谐的方式来和欧洲“母体”进行外交斡旋,而之后的欧洲第四大经济体意大利也有意欲跟进的趋势。再有,就是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在和墨西哥总统通电话的时候,就谈到在美墨边境修筑隔离墙这事,至于取消TPP、禁止穆斯林进入美国,那更是美国反全球化政策的大杀器。

西方多个大国打出反全球化的底牌,不愿负责任地进行全球化治理,倒不是所谓的“倒行逆施”,而是基于本国利益最大化的考量。但这种“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不公平之处是,在享尽了全球化的利好,且面临着全球发展新常态的语境下,一些欧美大国意图用“另起炉灶”的方式重新定义世界发展秩序。而这种理念,在少数大国手握金融、资源、交通等实实在在的筹码的情况下,更容易产生“马太效应”,从而让广大发展中国家再次错失发展的班车。

在《大国外交》中,有这样一句解说词——“70多亿人共同生活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应该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共同发展。”对于全球化而言,它注定是人类未来的大方向,在当今形势极度不明朗的情况下,需要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站出来,以积极的态度来应对诸多变局,以大国外交的风范来形成合力。此时,中国发出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自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蓝图,深化以发展全球伙伴关系为目标的全方位外交布局,确立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铿锵之音。

“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中国在反全球化所带来的诸多困惑和利益博弈中,始终以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呼吁,走在时代的最前列。中国不打经济战,不搞意识形态输出,而是以发展的具体形式,以对接彼此利益的外交途径,来真正形成对全球化经济和全球化治理的拱卫。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用“一带一路”来对自己的主张进行铺陈,打造了包括“高铁外交”在内的经典案例。而这,又是另一场意义特殊的“大国外交”。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经济全球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样板工程。它的主旨,正在于中国外交所强调的“命运共同体”——构建起区域共同市场“平等、平衡、共享、共赢”的新型国家关系。这比某些大国口惠而实不至的外交辞令要更加让人信服。两相比较之下,世人则对那些愿意肩扛起全球化治理的负责任国家赋予了更多尊敬。

“中国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努力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习近平主席的这番话,掷地有声,道出了中国对于全球化治理的大国态度。大国态度下的大国外交,所到之处,必然将掀起一阵魅力旋风。

相关专题:六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大国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