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大国工匠篇】罗静:黄金水道上的“铿锵玫瑰”

2017-08-31 16:28:18 [来源:中工网] [作者:刘英杰] [责编:刘茜]
字体:【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

黄金水道上的“铿锵玫瑰”

——记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通航指挥中心计划编制员罗静

中工网记者 刘英杰

工作中的罗静

随着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的稳步推进,黄金水道的三峡河段过闸需求与日俱增,正常情况下平均每天有近450艘船舶等待过闸。

三峡河段,船舶过闸,分秒必争。

为船舶过闸“争分夺秒”而努力的人中,有一个叫罗静。她总结出的“预排档、细排档、精排档”的排档法,将每闸次船舶过闸时间平均缩短12分钟,每年可多过876闸次,多通过货物400万吨以上,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6亿元。该排档法命名为“罗静排档法”,代表了当今世界枢纽通航管理的最高技能水平。

罗静在三峡葛洲坝枢纽河段从事通航指挥工作近20年,被誉为黄金水道上的“铿锵玫瑰”。她先后荣获“湖北省劳动模范”、“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建功立业标兵暨三八红旗手”、“全国技术能手”等称号,201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4年获中华技能大奖;201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2016年当选“感动交通年度人物”。

“罗静排档法”——快速过闸的“金钥匙”

三峡工程宏伟壮观,规模大、总水头高、技术复杂,船舶过闸需要翻越40层楼的高度。

2003年6月三峡双线五级船闸试通航。

那夜,一艘长198米,宽32米的大型客船要通过船闸。事隔十余年,罗静仍对这两个数字记忆犹新。按照以往“大船先走,小船后走”的经验,罗静安排大客船先进入到闸室。客船开得小心翼翼,非常缓慢,一同过闸的两艘小船只得无奈跟在后面。这使紧随其后过闸的船员火冒三丈,不停地通过高频和电话催促,骂声连连。罗静心急如焚坐立不安,恨不得下去推着船走,但却又无计可施。最终,这一闸足足过了6个小时!这件事极大地刺激了罗静,由此,她带着坚定的决心,踏上了寻找调度船舶最佳方法的“征途”。在此之后,罗静每次值班都要记下经自己手过闸的所有船只的型号、长宽高、吃水深度等信息,以及闸门开合、进水放水等过闸流程所需的精确时间。就这样,400余天的工夫,她记满了整整7本16开大小的厚笔记本。

点滴的累积终于看到了成效。

每逢罗静当班,过闸的船舶又快又多,8小时的班,别人过两三闸船,而她却能过四五闸,而且对班的调度室员工都非常乐于与她合作,船方对其工作也是赞不绝口。这一切都得益于罗静经过长时间摸索出的“预排档,预通知,精排档”的方法。2004年10月,三峡局将该方法在三峡和葛洲坝两大船闸中加以推广,同时,交通运输部将其正式命名为“罗静排档法”。

“罗静排挡法”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首先“预排档”,综合考虑船舶航行计划、船舶操纵性能、通航环境等诸多因素,经科学运算和预测,作出最佳进闸顺序安排;然后“预通知”,确定排档方式后,提前明确通知船舶具体进闸时间及靠泊位置,让船舶做到心中有数,进退有序;最后“精排档”,船舶正式进闸时,根据船舶实际、气象水文等情况细致指挥,引导船舶快速、安全过闸。

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罗静排档法”被全面推广运用。2011年,三峡船闸年货物通过量首次突破亿吨大关,提前19年达到设计通过能力,为沿江经济带的快速发展创造了一条“水上高速路”。

今年初,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公布了2016年三峡船闸年通过量为1.305亿吨,超过三峡船闸设计年通过量的30%,较2015年增加1040万吨,再创历史新高。

“作为老船闸人的女儿,在这片生我养我的三峡水域指挥船舶,让他们快过闸、过好闸,一直是我最大的光荣与梦想。”罗静常常这样说。

有序过闸的船舶

思想、技术“不掉队”,坚持为自身能力“补钙”

罗静高中毕业后从事过多种职业,做过幼师,干过销售,年近30才来到现在这个岗位,这份工作让她倍加珍惜。

过闸时,船闸上下水位落差较大,船舶要想平稳通过,就须先进闸室,合闸封闭后进水或放水,待到闸室内水位与要进入的水域基本持平后再开闸门出闸。有一次,罗静按下合闸按钮,谁料其中一扇闸门却卡在了半途,闸合不上,闸室不能封闭,水位就无法调节,船舶就不可能顺利通过。这一下让罗静慌了神,手在一排按钮上移动着,可却无从下手。带她的赵师傅见此状况告诫她不要慌,随后检查了仪器,告诉罗静这是因油路堵塞所致,接着切换到手动控制,走下机房手摇杠杆,最后终于将闸门严密闭合。这一次的“意外”让罗静意识到自己离一名合格的调度员还存在一定差距,除了技术过硬,心理素质也是必备的基本能力。

2002年,三峡双线五级船闸修建完成,需要从三峡局全局挑选员工,择优培训上岗。作为“老船闸人”的女儿,当年工作在临时船闸的罗静心中明白,三峡大坝对她有着多么强大的吸引力。她下定决心,一定要考上!罗静拖着一张床,带着资料就搬进了单位新分的毛坯房里,将女儿留在家中交由丈夫照顾。一个多星期里,除睡觉时间,罗静其余的生活就是背书、复习,饿了就吃些盒饭充饥。近200页的复习资料被她翻卷了角,其中的题目也记得滚瓜烂熟。功夫不负有心人,罗静终于考上了三峡船闸。

2007年,罗静被调入三峡通航管理局指挥中心工作,负责葛洲坝和三峡大坝梯级枢纽联合调度,而此时,恰逢全新的调度系统上线试运行,由雷达、电子江图、GPS等高科技手段构建的通航调度指挥、安全监视等系统需要罗静熟练掌握。而此时的她年近40,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握欠佳,这些“突如其来”的新挑战让罗静有些“两眼一抹黑”。“我那时候常常梦见闸室里还没有水,船却进来了,吓得立刻就惊醒过来。”压力之下,罗静从点滴学起,稳扎稳打记下每个细节,争取每一个环节都弄懂、吃透,很快,她便适应了新的岗位。有时女儿会调侃她有点儿“强迫症”,而这正展现了罗静对待工作的兢兢业业和尽职尽责,同时更是她身上那熠熠生辉的“工匠精神”的体现。

“我舍不得耽搁他们一分一秒”

三峡通航指挥中心承担着大量的沟通和协调工作,可以说是安检部门、运行单位、船舶联系三方的“纽带”。罗静心中明白,她个人的服务态度关系着整个三峡局的形象。为了能和来自五湖四海的船方顺利地沟通交流,她向女儿学习了普通话,对镜练习、请字当头、语调亲切、细致耐心。

2014年9月的一天上午,罗静连续三次接到梯调中心调整出库流量的电话通知。安全起见,不同流量级别对应着不同的适航船舶,很多小功率船舶因此受到影响,过闸计划必须立即做出相应调整。罗静抓紧一切时间向船方播发流量变化信息,并对调出计划的过闸船舶做好解释工作。遇此情况,船方的情绪产生较大变化在所难免,罗静在这种时候抓起电话一联系就停不下来,即使电话的另一端情绪激动,反应过度,她仍会保持耐心解释,热情服务。一艘结束,另一艘很快开始,而此时的罗静,声音早已嘶哑却依旧在咬牙坚持。最终换来的支持与理解是给予罗静最大的“回报”。

“罗静上岗,一人顶俩”。罗静当班的日子,同样的8小时,她总能比其他人多过一到两闸次。她担心船方联系不上自己,几乎时时刻刻都守在工作岗位上,甚至去楼下食堂吃饭的时间都舍不得,于是她便选择从家中带饭,简单加热后就在岗位旁边吃饭边工作。

“哪怕三四分钟也不敢离开,就连上厕所都是跑着去的。”罗静说。

有人曾问她:“为什么要把自己搞得每时每刻像打仗?”罗静却回答,“来往船舶中,经商的争分夺秒,返乡的归心似箭,我怎么舍得耽搁他们一分一秒!”

坝上锚地

“爱操心”的“罗婆婆”

罗静在同事中间有这样一个称呼——罗婆婆。这源于她的做事细致,“爱操心”,交代工作太“啰嗦”。

李智慧是与罗静共事10余年的老同事,她开玩笑“抱怨”说:“每次她交班,总是留下一堆写得密密麻麻的小纸条,提前把下一班次的情况和安排都写好,我们要不这么做,肯定被领导批评,只好跟着她有样学样啦!”

2015年年初,“罗静工作室”挂牌成立。工作室成员邹静2014年从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规划专业毕业,招录进入三峡局工作。她说,师傅罗静不但技术过硬,而且教徒弟从不藏私,回答问题不厌其烦,并且还乐于从年轻人身上学东西。

提到女儿,罗静的心中既是“甜蜜”又是“内疚”。人的精力有限,繁忙的工作难免会“挤占”对家庭生活的关注,但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锻炼培养了女儿独立的能力。可回想起那一次,罗静还是心疼地留下了眼泪:“有一次下了夜班,一早抱着女儿去打点滴,因为太累和她一起睡着了,一醒来发现药水输完,孩子的血回流了一大管。”

这,就是一名“船闸人”,一名主动发展、追求卓越的“船闸人”!

那一夜,过闸船只很少,在与一艘船舶进行完常规性对话后,高频通道突然传来了一段悠扬的旋律,在安静的指挥中心大厅中久久回响。因为是单向通话,罗静只能等待对方先切断。

乐声落,对方问:“这歌好听的嘛?”。

“蛮好听的。”

“那我再给你放一首要得不?”……

那一夜的旋律,最好地诠释了“船老大们”平日里的感谢,也带给了罗静最温暖的感动。

何为工匠精神?在罗静身上,我们看到了7本厚厚的笔记留下来的“沉淀”,那里承载着匠心的“专注”;毛坯房中的孤寂与翻卷的书角背后,她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什么是一个“匠人”不断追求的精益求精;嘶哑的声音和那匆匆的脚步,是工匠精神中“用户至上”服务精神的最佳体现。

罗静,一个黄金水道上的“船闸人”,在平淡如长江水的日子中,无声地诠释着“工匠精神”,为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