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堂:适应新常态 创造新动能

2016-12-14 15:01:21 [来源:新华网] [责编:夏博]
字体:【

二、新常态激发新动力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们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创造了新需求,孕育了新空间,催生了新动力。

——改革开放创新全面深化,汇聚成强大的发展动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了持续发展的内在活力。我们坚持适度扩大总需求,狠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今年以来,“三去一降一补”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推动PPI结束了连续54个月的负增长,工业企业效益明显改善。“放管服”等改革紧紧抓住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关键一招,成为本届政府最受人民群众欢迎的施政品牌。我们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有力地推动了发展转型。高水平双向开放,激发了内外活力。“一带一路”持续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有序开展,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得到更充分利用,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对外开放格局正在形成。高水平对外开放,正在推动高难度改革,正在促进高水平发展。创新驱动发展,唤醒了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我们坚持创新引领,加快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创新成果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生产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风起云涌,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快速成长。“互联网+”带来了革命性变化,融入了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万物互联、人机交互、天地一体”正在变成现实。“‘宝宝’冲击了银行、微信阻击了短信、专车秒杀了出租”,这可能是当今时代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通俗表达。短短几年,一些不起眼的小苗长成了大树。改革开放创新“三箭齐发”,为中国经济行稳致远提供了强大动力。

——经济发展转型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带来了广阔发展前景。“新四化”特别是城镇化提速,将创造巨大的内需空间。“四化”融合促进新的增长点不断涌现,特别是新型城镇化释放出强大的内需潜力。每年1000多万人从农民变市民,其人均消费支出增加一倍,产生大量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需求,有利于拉动投资和消费。人力资本正从数量红利转向质量红利,将构筑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新空间。我国劳动力总量大、素质不断提升,“十三五”时期劳动年龄人口仍有9亿多,相当于美日欧盟的总人口,每年大学毕业生700万左右,职业教育毕业生600万以上,海外留学归国人员30万以上,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发展的最大“本钱”。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意味着潜力足、韧性强、回旋余地大。我国国土大、差异大,差异就是发展空间,东方不亮西方亮。新型城镇化推进,城乡差距缩小,农村发展潜力进一步释放。区域发展协同推进,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生态、民生等建设需求巨大。“四大板块”和“三个支撑带”战略组合持续发力,不断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三大需求仍有很大潜力,将重新焕发新的生机。从投资看,重化工业、房地产投资相对饱和,但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供给还有很大空间,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城市地下管网设施改造、轨道交通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及棚户区、城中村改造等也需要大量投资;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以宽带、无线互联网、云计算中心等为代表的“新经济基础设施”将成为投资的重要领域。从消费看,个性化、多样化、便利化、舒适化消费将成为主流,信息消费、电子商务、电子金融方兴未艾,电子医务、移动能源、线上家装蓄势待发,“互联网+”带来消费模式颠覆性变革,潜力巨大。据测算,“十三五”时期消费支出将超过20万亿美元,不断提高的人均收入和消费需求将与人口总量叠加,形成巨大的市场规模和消费能力。从出口看,我国正在形成国际竞争与合作新优势,国际市场份额稳步提升,跨国经营能力持续增强,成为净资本输出国。国际产能合作优势正在显现,参与国际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增多,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带动了铁路、电力、通信、工程机械及汽车、飞机等中国装备走向世界,在合作共赢中拓展了发展空间。

相关专题:聚焦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