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起点 习近平擘画蓝图筑就伟大复兴文艺高峰

2016-12-01 20:41:44 [来源:央视网] [作者:钱景童 张莉] [责编:夏博]
字体:【

  11月30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出席大会。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央视网消息:瑞雪冬风带来一年的尾声,国歌嘹亮吹响精神的奋进。

  11月30日,习近平在第十次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代表大会、第九次作家协会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主题发言。这份9500余字的发言是习近平关于我国文艺发展工作的系统论述,也是未来5年我国推进文艺发展工作的指导思想。

  在2014年10月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与文艺工作者谈及5个问题,两年后,习近平在文联十大、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对文艺工作者提出4点希望。从总结问题到提出建议,习近平热爱中华文化、倾听人民声音、总揽时代发展、关注社会风尚,对文艺发展工作有了更加成熟的认识、更加全面的把握和更加从容的部署。

  民族复兴需要文化自信,文艺发展提供精神力量

  “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习近平这两个“没有”突出的是一个大写的“肯定”——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

  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西周有诗经、战国有楚辞、两汉有散文,而后又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亦有小说。中华文化如此强大的创造力,如此辉煌的成就,积淀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构成了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

  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截至2015年底,中国已在13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500所孔子学院、1000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学员总数达到190万人。

  近两年,中国优秀的原创文学作品也频频获得国际奖项的青睐。莫言、刘慈欣、曹文轩等于诺贝尔奖、雨果奖、国际安徒生奖上均各有斩获。

  与此同时,国产影视作品也纷纷“走出去”,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用地道的中国美食征服了大批海外粉丝,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成为在非洲传播中国价值观的“荧屏大使”,而就在前不久,中国知名动作明星成龙身着黑色丝光的中式长衫,领取了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颁发的奥斯卡终身成就奖。在获奖感言中,他激动地表示:“我的祖国成就了我!我自豪自己是中国人!”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的文化自信根植于他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只要文艺工作者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做到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中国文艺就能够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世界。”

  民族复兴需要为了人民,文艺发展服务人民生活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关于“为人民服务”这个文艺创作导向,早在74年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就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文艺发展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于这个基本原则,习近平有所继承,也有所创新。习近平说:“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只有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

  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在古代,“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反映了年轻人追求爱情的心理活动;“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讲述了巾帼英雄花木兰替父从军征战沙场的孝悌故事。在当下,《海棠依旧》真实还原了国家总理周恩来的工作与生活;《彭德怀元帅》向观众展示了一位关怀晚辈、感情丰富的开国将领。只有切实反映人民生活,回应人们期盼,文艺创作才能像源头活水一般流淌不尽。

  习近平打过这样一个比方,社会是一本大书,只有真正读懂、读透了这本大书,才能创作出优秀作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努力上好社会这所大学校,读好社会这本大书,创作出既有生活底蕴,又有艺术高度的优秀作品。

  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能不能创作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取决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深刻的历史变化,巨大的社会进步,活跃的精神生活,它们都为文艺发展提供了无尽的矿藏。

  民族复兴需要勇于创新,文艺发展把握时代脉搏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习近平对优秀文艺作品创作有一个巧妙的类比,创作伟大的作品,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忍受“独上高楼”的寂寞和“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更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心甘情愿,最后才能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领悟。

  创作,是文艺工作者的中心任务;作品,是文艺工作者的立身之本。一句“创新是文艺的生命”体现了习近平对文艺发展工作的深刻把握。他指出,优秀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能力和水平。中国人民不仅将为人类贡献新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而且将把自己在文化创新创造中取得的成果奉献给世界,“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全过程。”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创作优秀文艺作品需要回应时代的呼唤,文艺工作者要直面当下中国人民的生存现实,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时代楷模”骆抗先从医62年,坚持“以德为先、患者至上”,先后救治数十万乙肝患者;魏德友驻守边防52年,秉持“我为祖国守边防”的信念,至今过着“家住路尽头,放牧即巡逻”的生活;“大国工匠”李万君在车间用喷射2300摄氏度烈焰的焊枪实现中国高铁的技术提速;胡双钱在厂房用熟练打磨0.24毫米零部件的钳工技术实现中国大飞机的自主腾飞;“强军先锋”张超在军事训练中牺牲时,年仅29岁;女飞行员余旭在飞行训练中牺牲时,年仅30岁……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广大文艺工作者辛勤努力下,我国文艺界出现新气象新面貌,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为人民提供了丰富精神食粮,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魅力。实践充分证明,广大文艺工作者心怀祖国人民、响应时代召唤、追求艺术理想,是一支有智慧有才情、敢担当敢创新、可信赖可依靠的队伍。

  民族复兴需要塑造灵魂,文艺发展引领社会风尚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优秀的文艺作品如同蓝天里的阳光、春日里的暖风,它让人们透过栩栩如生的文艺形象,获知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习近平的叮嘱为文艺工作者敲响了警钟。

  最近5年,我国文化产业一直保持着20%左右的高速增长,远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在2015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逾2.5万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3.82%。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成为当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习近平在寄语文艺工作者时说,伟大的文艺展现伟大的灵魂,伟大的文艺来自伟大的灵魂。

  他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努力追求真才学、好德行、高品位,做到德艺双馨,成为先进文化的践行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同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肩上的责任,积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成为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国外文化的学习者、真善美的传播者,让中国精神引领社会风尚、熏陶人们心灵。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在奋斗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中国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人民呼唤真实的生活声音,呼唤杰出的文艺作者。

  只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广大文艺工作者一定能够立足新起点,共同筑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文/钱景童 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