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科研经费”哪去了?

“科研经费哪去了”?这是长期以来的一笔糊涂账,引起两会热议和关注也在情理之中。

2014-03-11 第523期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科研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而科研经费往往又直接与课题项目挂钩,一项课题的经费从几万元到几百万元不等,一些国家、国际重点课题,立项之后的经费更是源源不断。我国每年投入的科研经费高达上千亿元,谁来监管这笔巨额资金的正确使用,让其达到预期效果?这是关系到国家前途与命运的问题。

科研经费35年涨100多倍 创新活力如何迸发?

1978年以来,我国财政科技投入35年间增长了100多倍。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和整体科技实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庞大的科研经费管理常常陷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硬币”的正面:中国科研经费年投入突破万亿元,投入总量居世界第三,投入强度在新兴发展国家中居领先地位;“硬币”的反面:经济与科技脱节,“两张皮”的问题没有解决,原始创新的能力依然很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3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35位,较2012年的34名下滑一名。7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的首场大会发言上,全国政协委员卢柯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发言时,直言我国科研经费管理之弊。这一问题在两会上受到不少代表委员的关注。 [详细]

科研人员,时间都去哪儿了?

科研经费为何总是“赔本赚吆喝”?

近年来,我国科技研发取得了长足进步,科研经费年投入突破万亿元、科研经费投入总量居世界第三、发明专利授权量居世界前列……但必须看到,光鲜的数字背后,一些重要科技指标仍然落后,研发投入规模虽大,但存在结构性缺陷,企业投入占比仍低;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足;一些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专利明显不足。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浪费不起;中国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也耽误不起。科研经费这块“大奶酪”,用在该用的地方才是正道。[详细]

别让科研经费误导“乔布斯”

“中国能诞生乔布斯?”全国政协委员常兆华自问自答,“就是诞生了,能否生存下来也难说。” 两会再提“乔布斯”,凸显了对科技、创新和人才的关注。这些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有目共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不仅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还影响着一个国家的产业发展格局。因此,我们越来越急迫地呼唤“中国乔布斯”。中国人一向以勤劳智慧著称,我们不仅应该有自己的“乔布斯”,还应该有相当一批才对,但现实是,能称得上“中国乔布斯”的人才几乎没有。我们的“乔布斯”被困在了哪里?[详细]

代表委员呼唤破解科研领域三大困惑

困惑一:外行评选内行——科技评奖如何公正透明?

科技奖本应是激励科技人员发明创造的荣誉,而今却成了科研人员抢夺名利的大战。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改进与加强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这些积极信号给科技界极大鼓舞。“外行评内行”,也是一个目前科技评奖中饱受诟病的问题。近年来相关部门在科技奖励评审机制上作了比较大的改进,专家回避更严格,评选也尽可能不受干扰,但关键还是要建立一个小同行评价机制,让真正看得懂的人来评价。[详细]

困惑二:经费成唐僧肉——好钢怎样用在刀刃上?

目前科研经费的分配也存在着“有人跑钱苦,有人花钱愁”的问题,大量科研经费过于集中到少数有“名号”的科技人员身上,更多普通科技人员缺乏经费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由此造成争戴各种“人才帽子”和跑项目、争评奖的浮躁现象屡禁不绝。高抒建议,改变“钱随项目走”的经费分配方式,增加科研机构的投入,通过科学的绩效评价让每位研究人员获得相应的科研经费,通过产业成果转化获得收入。对于政府科研资金使用应按照公开透明的要求,在阳光下晒一晒,提高使用效率。[详细]

困惑三:成果止于纸上——论文大国离创新大国有多远?

有统计显示,中国的论文数量曾一度问鼎全球之最,但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却不尽如人意。王涌天分析认为,从原创性论文到可用性成果往往中间经历“死亡之谷”,这个阶段没有显在利益,企业不愿意投,国家也难以关注到。国政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涌天建议,尽快改变高校论文和项目经费的“一刀切”评价标准,实施一些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的特殊政策,如科技人员依靠财政资助项目的成果进行创业,知识产权归创业者个人,高校院所研究人员可在科技企业兼职等。[详细]

科研经费的治理亟需改革上路

创新不能围着指标转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推动我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这就要求科技研发不仅要有量的增长,更要有质的提升。走出创新指标误区,当前迫切需要加快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改变目前以行政手段配置科技资源和政府评价导向,除基础研究领域外,在技术创新领域,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把科技成果好坏、科研人员水平高低等的评价权交给社会、同行和市场,惟有如此,才能让科研成果围着需求转,更接地气,真正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详细]

把科研经费“晒”在阳光下

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令人忧虑。一些代表委员建议,必须把科研经费“晒”在阳光下。“要用法律和制度的办法,进一步规范经费使用,明确经费使用途径和列支项目,严格审查经费开支,确保科研经费专项专用。”王执礼委员建议,整合财政、审计、纪检监察和科研等部门力量,共同加强对经费的监管,形成有效监督机制,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经费管理公开透明。他还建议建立系统的评审档案系统,如科研项目批准后未产生成果甚至造成资金浪费的,既要公布申请人姓名,也要公布参与评审人姓名,这样使评审专家更认真、公平、科学地评审。[详细]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华声在线原创策划
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出品:华声在线
本期责编:蒋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