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道县湘源锡矿追忆追述

2016-09-01 10:15:18 [来源:道县湘源管理区管理委员会] [作者: 陈祖华] [责编:刘乐]
字体:【

道县湘源锡矿始建于1938年,位于道县、江华、蓝山、宁远四县接壤的南岭九嶷山山系之北麓,矿区范围约116平方公里,下设坦水坪、正冲、砂子冲、尚家坪、狮子头等五大工区,矿部、医院、学校、车队、商店、粮店、邮政等附属机构齐全,共有干部职工2000余人。

一、解放前的矿山——麻江锡矿局

湘源锡矿矿业开发始于1938年。当时,国民党中央政府派彭超局长在江华县麻江源上郑家设立局本部,成立“麻江锡矿局”,麻江锡矿局管辖江华、道县、宁远、蓝山四县境内的三十二家公司。

二、解放时的矿山——平桂矿务局河路口工作站麻江源矿场。

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四日,解放军接管了国民党中央政府在这里办的麻江锡矿局,由部队掌握办矿,但其组织机构和经营管理方式仍未变更。自此,矿区成为国有。一九五0年五月四日解放军撤走时,将该矿交中南有色金属管理局广西平桂矿务局管理,改名为“平桂矿务局河路口工作站麻江源第二矿场”。矿部设道县正冲,周惕芝任矿长,姚作相工程师任副矿长。

麻江源第二矿场的经营管理方式即与麻江锡矿局相同。仍由所属三十二家公司为基本民窿管理单位,但自解放军接管时起,其最终产品已为全民经济所有。

三、道县湘源锡矿的前身——宁远、道县、江华三县三矿的相继产生。

一九五一年五月十一日,宁远县在矿区内成立了“宁远裕民炼锡厂”,设厂部于宁远鲁灌洞,郑先德为第一人负责人,王仕元为第二人负责人。

一九五一年五月十四日,道县在矿区内成立了“道县利民锡矿”,设矿部于道县坦水坪,彭振忠为第一任负责人,李敏良为第二人负责人。

一九五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江华县在矿区内成立了“江华锡矿开采处”,设矿部于江华螃蟹木,罗登贤任该矿负责人。

三县三矿成立后,经营方式均为民窿开采,厂部收购锡砂各自进行冶炼精锡,产品销往江华河路口工作站。

四、广西平桂矿务局河路口工作站麻江源矿场的撤离经过。

宁远、道县、江华三矿成立后,加上早已成立的麻江源第二矿场,这个矿区内便形成了四个经营单位从事采矿作业。在此情况下,四单位不但相互争夺开采地点,而且发展到抬价抢收锡砂,斗殴纠纷也不断出现,本省的三县三矿与广西平桂所设矿场矛盾很快激化。

为了解决纠纷,三县三矿均线后写报告向县委、行署、省委及中南局,建议撤走平桂矿务局矿场。在湖南省各级政府的支持下,一九五一年底一九五二年初,中南局军政委员会作出决定,批准撤销麻江源第二矿场,并批示将平桂矿务局所管辖的跨越四县地域的全部国有矿区和工业、生活设施、区域地形地质图纸等技术档案资料一并移交给道县利民锡矿。

至此,这片国有矿区交给了湖南省经营管理,结束了与广西的矛盾。

五、道县湘源锡矿成立——三县三矿纠纷频繁,三矿合一。

平桂矿务局所设麻江源第二矿场撤离本矿区之后,三县所办三矿又相继发生了开采和收购方面的矛盾十分突出,湘南行署财委和工业局为妥善处理三矿纠纷,并决定将三矿合并为一个矿,定名为:“道县湘源锡矿”。根据湘南行署的批示,“地方国营道县湘源锡矿”于一九五三年元月一日正式成立。设矿部于道县正冲,设分矿于江华螃蟹木。由原道县利民锡矿负责人李敏良任矿长。原宁远裕民炼锡厂负责人王仕元和原江华锡砂开采处负责人罗登贤二人任副矿长。矿部下设若干股,各开采地点按区域分为若干工段,至为民窿开采形式,矿部按质论价向各工段收购锡砂,并集中于正冲和螃蟹木设两个冶炼厂生产锡锭。

道县湘源锡矿建矿从1953年成立国有矿山至1983年,在上级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广大矿山职工的共同努力,经历了三矿合一、从零星散矿到集中开采、从手工开采到机械操的重大演变,成为湖南有色金属的佼佼者,为振兴当地经济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1、合理组织资源开发,将分散落后的个体经营改造为集中定区生产。

矿山成立后的四年中,其经营方式仍为落后的民工自愿组合见矿就挖进行生产作业的个体经营方式。一九五四年采用互助组组合形式,五五年至五六年又将互助组形式改变为合作社形式,这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生产效率的提高都是十分不利的。

随着国家建设事业的向前发展,一九五六年起,矿山胜利开始了由分散的若干小集体民工生产形式向集中、定点大集体生产形式过度的改造工作。

一九五七年中,矿山发生了由自由民工生产体系改变为国家固定职工编制形式的重大变革,生产作业逐步走向正规化。

一九五八年以后,生产作业专业化更为明显,废除了大队组织形式,相应成立了机电车间,采矿车间,支柱车间和洗碎车间,因“左”的影响,当时职工难以稳定,生产下降,60年进行整风整厂,61年定编定员为500人的矿山。

随着企业管理工作的向前飞跃,一九六三年始,正式取消了总厂和分厂的组编形式,又将按专业分工的车间改变为综合性生产作业的正冲工区、狮子头工区、螃蟹木工区以及坦水坪工区四大生产单位。工区内又以采、选、机三大类工种分别建立若干班组,机电车间因无存在的必要,予以撤销,在产品销售方面,根据上级提高冶炼综合回收率的指示,由销售精锡改变为销售精矿。

2、全面进行技术改造,逐步实现生产机械化,生活正规化。

湘源锡矿成立后,其生产和生活条件都是十分落后和艰苦的,但是矿山创业者们在上级的大力扶持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狠抓生产的同时,充分重视职工生活条件的改善,使矿山面貌日新月异,生产蓬勃发展。

1)、架渠筑坝,解决生产缺水困难。

架设道流坪,青山排两工区泥沟,水渠及水坝各一条,及1200米。在投入生产后,每月可产锡砂约1.8吨至2.5吨,对完成计划即到部分作用。

2)、毛棚换新毛貌,职工居住环境大改观。

自1956年起,矿山即开始对职工居住的杉皮棚进行改造,三十余年来,陆续在道流坪、狮子头、螃蟹木、正冲、横岭冲等区建大面积工业设施和生活设施,由木结构改变为泥土筑墙,又由泥土筑墙进化为片石砌墙,由原杉皮盖屋进化为瓦屋直至现在的钢筋混泥土平顶屋,昔日工人自建的木架杉皮窝棚换成了一幢又一幢的高楼大厦。全矿职工无不欢欣鼓舞,无比热爱自己的矿山,促进了生产向前稳定发展。

3)、通过了几十年的技术改造,由繁重的手工劳动进化为今天的采、选、运输机械化。

一九六三年,购入了第一台柴油压风机组,一九六四年五月十五日在本矿的坦水坪工区910主平巷打响了机械掘进的第一个台班,揭开了采掘机械化的序幕。其后陆续在全矿各工区全面实现了采、掘作业机械化。

一九六八年四季度,矿部坦水坪至茶花坪简易公路修通,结束了全矿外部运输靠肩挑手提的艰苦岁月。一九七四年,第一水电站建成投产后(装机一台125kw)结束了坦水坪、正冲两地区的火力发电历史。

一九七六年,坦水坪日处理原砂100吨机选厂破土动工。一九八0年六月二十日试产,年末正式投产,形成了日处理原矿量100吨的机械化选矿能力,人工土法选矿历史结束。锡的重选回收率由原30%左右提高到60%左右,并且自一九八四年起,使用浮选兼收铜精矿。

4)、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建矿后的1953年至1983年间,矿山共为国家生产了锡金属1743.03吨,钨折合量1067.27吨,铅金属量286.95吨,锌金属量2014.01吨,有力地支援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3、建设美好的矿山。

湘源锡矿自建矿以来省、地、县各级政府都十分关心它的兴衰成败。为建设好这个湖南省工业用锡的主要生产基地,1953年至1983年,国家共投入了基本建设资金1439万元,更新改造资金1293万元,使矿山的固定自查原值由三矿合并建矿时的七万余元,变成现在的1521.2万元,由原来极不稳定的小民窿麻雀战的落后生产方式,发展到今天已控制了227.66万吨锡、钨、铜矿石量,并具有日采选100吨综合生产能力的稳定的国有企业。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