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个大飞跃

2014-05-14 08:58:24 [来源:深圳商报] [作者:记者 刘琼 王昉] [责编:张鼎峰]
字体:【

  十年来,文博会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展示、交易、交流与合作的大平台。 深圳商报记者 韩墨 摄

  深圳商报记者 刘琼 王昉

  十年前,“文化产业”还是一个新名词。在国内文化产业起步之初,文博会应运而生,落户深圳,成为国内唯一一个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的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十年来,文博会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展示、交易、交流与合作的大平台,见证中国文化产业从起步到迅猛发展的历程;文博会是孵化器,新思维、新模式在这里碰撞,新业态在这里孕育形成;文博会是风向标,集中而典型地呈现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

  十年来,文博会一年一个台阶,每届上升的交易数据是最好的证明。文博会是观念的春风,新观念在这里产生、传播进而普及;展会的辐射效应加速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带来文化产业大发展。

  新观念

  促推文化产业大发展

  作为“中国文化第一展”,深圳文博会从诞生之日起就见证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轨迹:2000年,党中央文件首次提出“文化产业”概念;2003年,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启动试点工作,深圳成为全国九个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地区之一,并确立了“文化立市”战略;2004年,国家统计局首次发布文化产业分类标准。在这样的背景下,首届深圳文博会应运而生了。

  从此,“文化产业”随着每届文博会昂扬上升的交易数据不断升温;“文化产业”的价值不断凸显,“文化产业”这一名词开始频繁出现在国家、省市颁布的规划纲要和政策当中;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中开始发挥支柱作用。

  文博会让众多省市与企业认识到文化产业的价值。早在2007年第三届文博会,河南开封市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第一次来深圳参加文博会,没想到一举解决5800万元“万岁山主题公园项目”启动资金问题,使这一历史遗迹重展风采。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宏伟感慨:“我们正是从文博会上认识到,中原历史文化的优势资源如何得以变成‘真金白银’。”

  文博会见证了雅图如何通过在历届文博会签得大项目,一路高歌猛进,从中小企业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企业。“文博会对一个企业的影响不仅是简单地增加订单和交易量,而是为企业指引了发展方向,这是一个系统、综合的提升过程。”雅图文化科技集团董事长谢敬说,10年前刚参展文博会时,雅图还是一个传统的中小企业。到第三届文博会上,他遇到著名导演贾樟柯和王小帅,在和他们的交流中受到启发,制作出了一款宇宙太空的景象多媒体作品,逐渐打开了思路。在第四届文博会上,雅图与西安曲江新区就雅图数字连锁影院项目签订了5亿元的合作协议。在第五届文博会上,雅图成功与南山区签约了数字影院项目。在第六届文博会上,雅图的签约金额高达40亿元。目前,通过成功运营,雅图建立了稳固的全球销售和服务网络,产品在全球100多个国家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商务、家庭、公共娱乐、监控等领域。

  “文化对接资本,交易产生价值”—文博会让这一观念深入人心。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公司总经理叶建强分析,文博会不仅成为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载体,还强力带动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文博会最突出的成效之一,就是将产业和经营意识带入了文化领域,使得长久以来受到约束的生产力被释放出来。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440亿元,占GDP的2.15%。2004年至2008年间,产业增加值以年均22%的速度递增,2009年达8400亿元左右,2010年突破万亿元。今年年初,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发布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4)》。《报告》预测2013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达2.1万亿元人民币,预计约占GDP的3.77%,对社会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加强。

  另一个重要的推动力来自文化体制改革。2003年以来,国务院和各部委陆续发布的文化产业政策已有几十项。就产业规划类政策而言,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确定未来5年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门类,包括影视制作业、发行业、出版业、印刷复制业、广告业、演艺业、娱乐业、文化会展业、数字内容和动漫产业等。2009年,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把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未来五年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方式从粗放转向集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系统论述,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来自文化部的统计数字显示,目前全国建立各类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300多个,集聚各类文化企业2万多家。总资产和主营收入双超百亿元的骨干企业开始出现,数十家文化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成为资本市场的亮点。

  新业态

  加速文化产业大融合

  作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文化交易平台,其不断上升的交易额,是对十年来全国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有力佐证。纵观前九届文博会的交易额,从首届的356亿元、第三届的499亿元、第四届的702亿元、第五届的880亿元、第六届的1088亿元、第七届的1246亿元、第八届的1432亿元,到第九届更达到1665亿元,九届交易额累计达到8100亿元。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认为,文博会成交额的快速增长,有力促进了中国文化产品交易。

  正是在这一平台上,中国文化产业的多业态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为文化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源泉。近年来文博会越来越注重新业态的培育,突出通过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创意的融合,积极推动产业新模式的发展。

  深圳大学副校长、深大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李凤亮表示:“就新业态而言,文博会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是一个促进、创新与融合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跨区域、跨行业、跨国境的项目在这里与资金对接,不同类型的企业在这里碰撞,找到了新的对接点,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合作模式。”

  洛可可与汉王的“联姻”可谓文博会助推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典型例子。2010年,第六届深圳文博会前后,洛可可设计公司帮助汉王量身打造了“电纸书”的概念,“电纸书”广受热捧,使汉王科技一上市股价就飙升3.6倍。在那一届文博会上,汉王科技和洛可可齐齐亮相,收获颇丰。同时,汉王科技与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举行战略合作签字仪式,双方进行资源整合,实现内容与渠道互补,共同推进数字阅读。

  “深圳是一个创新、包容的城市,所以深圳文博会也是一个求新求变、海纳百川的平台,我在这个平台上看到了‘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金融’的精妙结合。”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姚刚说,汉王电纸书与洛可可公司的合作就是“文化+科技”的成功典范。“参加文博会,让我充分认识到,‘文化+××’模式可以大放异彩,文化也可以和很多元素融合,科技企业在文化层面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近年来,文博会集中呈现文化新业态的成果,去年设立了文化旅游馆,今年还首推“文化+金融”的展区。第十届文博会展览内容中,文化新业态内容比例将达到70%,主展馆各专业馆将突出展示“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旅游”、“文化+休闲”的新型业态模式。

  新趋势

  引领文化产业风向标

  十年来,文博会是中国文化产业展示、交易、交流与合作的大平台,见证中国文化产业从起步到迅猛发展的历程;文博会是孵化器,新思维、新模式在这里碰撞,新业态在这里孕育形成;文博会是风向标,集中而典型地呈现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

  “来参加文博会,除了交易、展示之外,尤为重要的是要捕捉国际国内新业态的发展趋势。”李凤亮认为,文博会,不仅仅是可见的交易额与合作意向,不仅仅是现有成果的集合,而应该是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预测平台。文博会,通过信息的发布、展览布局的调整,来引导文化产业最前沿发展格局。

  深圳设计之都产业园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产业园运营方、深圳灵狮集团首席执行官刘勇利介绍,园区自2007年5月16日开园以来第一个项目就是承办文博会分会场。迄今为止,每届文博会都能吸引到国外最具代表性的设计企业和园区,输入了很多资源,加速了设计之都品牌的孵化。韩国、意大利、德国等工业设计发达国家代表企业和设计师相继在文博会期间来到这里,与设计之都产业园在资源共享、产业互补等方面达成合作。今年文博会,深圳灵狮集团与德国巴伐利亚设计中心将签署“中德设计中心项目启动签约仪式”。此次签约标志着中德设计中心正式落户深圳福田,并开启中德以设计为主要合作领域的全新局面。

  “开园以来,每一届文博会我们都能发掘新业态资源。展会的生命力,在于每一届都能看到行业最鲜活的东西。”刘勇利认为,注重未来的趋势,而不是对目前已有的进行重复堆积与组合,这才能发挥文博会的产业引领作用。

  李凤亮认为,文博会是引领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其未来需要把文博会市场化机制充分发展起来,让市场主体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对外拓展功能更强,令文博会向着更为健康、更国际化、更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