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宁的境况只是特殊的个例 不必过度解读

[来源:每日新报]时间:2014-02-12 16:20:15
字体:【
打印 复制链接

  原题:看淡流浪状元 不必过度解读

  《年轻“流浪汉”竟是当年理科状元》,这是《成都商报》对一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毕业生刘宁(化名)离校后一直难以融入社会,“流浪”于网吧所作报道而起的题目。这则新闻被竞相转载后,演绎出不同版本的标题,但“状元”的称谓一直都在。原因很简单,正是从“状元”到“流浪汉”的反差才让这则新闻具有十足的吸引力。在网民的留言中,我们看到了惋惜同情,看到了嘲笑奚落,看到了对于教育体制、高考制度的抨击。

  但想想看,如果是普通院校的毕业生张三毕业后一直北漂呢?如果是大专院校毕业的李四沉迷网络、“不务正业”呢?这件事儿还能成为登上报端的新闻吗?恐怕顶多是街头巷尾的家长里短罢了。实际上,这个新闻的主人公刘宁也只是四川省凉山州某县的状元而已。在中国,每所学校、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状元”,状元们每年都会数以万计地涌现。可我们凭什么要求他们毕业后就一定要成为人们想象中的模样呢?

  人们想象中的模样是什么?因为你当年是“状元郎”,那么你今天就应该是“人上人”。这也让笔者想起一个荒诞的对比:北大110周年校庆时,其历史系的毕业生、时任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的王益以特别嘉宾的身份受邀参加“110+30”校友论坛,获得这种荣誉的都是所谓有“特别成就”的校友。可之后不久,王益东窗事发被“双规”,2010年因受贿罪被判处死刑。在此之前,王益是其母校的骄傲、社会的精英、很多人“希望成为的人”。同样是高材生,王益与刘宁入学起点相似、毕业的去向差别很大,结局也将注定不同。我们希望更多的莘莘学子成长为哪种人呢?

  另一组对比来自于去年辽宁省本溪市文科状元刘丁宁从港大退学复读的消息,两位状元都表现出了一种对社会或外界环境的一种“不适应”。但这种“不适应”缘于教育体制或者选拔制度吗?恰恰相反,我们看到更多的“状元郎”有的留学海外、有的继续深造、有的扎根基层,大多数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看到更多的普通的大学毕业生面对“最难就业季”,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就业,在平凡的岗位实现着自己的价值;还有一些学子成为自由职业者或是自己创业,在更自由的状态里享受着生命,他们并不把功名利禄作为奋斗的唯一目标,也能够把人生过得有滋有味。

  我们从报道中看到,昔日“状元”所带来的压力一直影响刘宁到今天,但他也坦承今天的境况“更多在于自己的问题”。如同北大毕业的王益属于个案一样,刘宁的境况也一样是特殊的个例。对于他们,我们没有理由义正词严地说教,更没必要上纲上线,保持一颗平常心、一颗宽容心才是对他们最好的态度——状元其实也有流浪的权利。

  在社会评价体系更加多元化的今天,看淡状元、尊重个体,这也是社会心态健康成熟的标志。金学思

频道精选
网站地图
集团报刊系列
湖南日报 三湘都市报 文萃报 大众卫生报 科教新报 华声杂志 文萃月刊 向日葵·中国故事 放学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