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车行为应得到一个合法名分

[来源:大河报]时间:2014-01-02 21:06:40
字体:【
打印 复制链接

  北京市《小客车合乘指导意见》近日已下发到交通执法部门,允许合理分摊合乘费用被写入指导意见。《意见》首先定义了“合乘”行为,根据合乘目的,可分为上下班通勤的长期合乘、节假日返乡的长途短期合乘。其中最大的亮点是,鼓励支持公益性合乘并允许分摊合乘费用。

  春节将至,各地关于拼车、拼团回家的信息日渐增多;在那些选择留守过年的人群中,拼年夜饭也成了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拼”的心态,毫无疑问体现出一种节约意识,其背后则是消费观念的一种改变。当越来越多的人以“拼”的姿态为乐的时候,体现出的是对这种全新消费理念的追捧和认同——人们不再执拗地热衷于扮演经济强者,而是学会了坦然地接受别人的帮助、分担成本的压力,这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消费理性回归。

  仅就拼车而言,其作为一种便捷、经济、高效的出行方式,不仅使“拼车族”享受到了便利,而且能够节约能源、减轻尾气污染,除此之外,还能充分利用交通工具,缓解交通压力、减少道路拥堵。正因为具有利己、利人、利社会的多重意义,拼车日渐受到人们的青睐。

  实际上,拼车在国外早已司空见惯,德国、新加坡等一些国家甚至规定,在交通高峰期,私家车如果空车上路就会被罚款。然而在我国,虽然拼车在很多城市都受到热捧,但却始终面临一个不大不小的尴尬——没有一个合法名分。更有甚者,某些地方直接将拼车与非法营运画上了等号,不仅不鼓励,而且还要予以严厉打击和取缔。

  这样的规定看似不近人情,但拼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确实亟待规范:比如,拼车行为大多只是一种口头约定,如果有人违约,是否应该承担责任?倘若不幸出现事故,责任如何划分、如何进行赔偿?在拼车族尽享便利的同时,其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纠纷,却是职能部门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相比之下,外国拼车族并非松散的个体,譬如美国大多针对拼车签下书面协议,明确个人资料、乘车时间、地点和路线,德国更是直接成立了拼车管理办公室,用以规范拼车行为、明晰法律责任归属。

  在不少市民对拼车满怀憧憬之时,拼车问题却已经演变成一个管理部门执法的难点。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中,首部为拼车“正名”的指导意见可谓意义非凡,由此不仅准确定义了拼车行为,更是对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作出规范性规定。除此之外,期望交通部门能够尽快出台专门针对拼车的法律法规,以明确阐释拼车现象应该如何规范,以及怎样实施管理。其中至少应包含这样几个内容:首先确保车辆都经过检测,并缴纳了保险;其次,敦促双方签订规范的文本协议,明确拼车的具体细节及责任归属。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人们享受拼车乐趣的同时,不至于“拼”出意想不到的麻烦。李莉

频道精选
网站地图
集团报刊系列
湖南日报 三湘都市报 文萃报 大众卫生报 科教新报 华声杂志 文萃月刊 向日葵·中国故事 放学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