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经费为零还是是个制度性问题

2013-11-03 21:06:47 [责编:夏博]
字体:【

  三公经费是指财政拨款支出的公务用车、公务接待、公款参观学习和出国(境)考察这三项经费。简单地说,这三项费用中包括了最基本的费用开支,如果说没有公务接待、公款参观学习和出国(境)考察还勉强说得过去,但若是连公务用车都没有,并不符合常识,自然也令人无以接受。

  但从技术上,这种情况却几乎可以发生的。所谓的预算不过是一种账务安排,却未必符合实际支出。若是要想实现零预算是完全可以找到“理由”。在现实语境下,按现在的预算办法和财务核算,是可以做到“账面为零”的,比如吃喝费变成会议费或者培训会,或由下属单位或者服务对象买单,公车使用可以由企业承担,实行“企购官用”的模式,至于考察参观之类的行为,同样可以搞“转移支付”的办法,虽然在账面上这些费用并没有发生,但实际情况可能并不是这么回事。

  即便只是公布一个总数,广州市农业局2010年的“三公”经费依然被发现有两个版本。数额多的那个版本,是作为内部信息参考提供给广州市人大的,数额超过1000万元。而在官方网站公布的版本,则降到只有不到500万元。

  这便是三公经费公开的真实状况,技术性的处理使得财务公开成了谁比谁少的“数字游戏”,“零预算”不过是其中表现的形式之一。从这一点来说,三公经费为零不仅是个技术性问题,而且是一个制度性问题,暴露出公共财政经费不透明下的混乱。时下的“三公经费”公开制度设计困局在于,一是没有参照指标,没有校验机制,使得公开的信息的真实性无从判断,也无法检验;二是没有相应的监督和问责机制,从而对弄虚作假的冲动形不成抑制,使经费公开成了“自导自演”。

  三公经费为零是对财务预算真实与准确的讽刺,也是对民众的真实欺骗,其背后的制度约束和监督缺位,恐怕才是最值得拷问之处。如果三公经费的制度设计,仅限于“技术性公开”的话,那么公开与不公开都没有任何意义,一项提升公信的举措反倒适得其反。堂吉伟德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