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公积金”引出保障理念反思

[来源:华商晨报]时间:2013-06-03 16:28:16
字体:【
打印 复制链接

  吉林烟草工业公司高管公积金账户每月入账最低1.4万元、最高1.8万元高福利事件被曝光后,国家烟草专卖局介入核实。据悉,当事5高管公积金账户最高110.4万余元,最低31.3万余元,平均70.04万元。6月1日,记者从吉林省延边州政府了解到,吉林烟草五名高管共超额缴纳公积金233.83万元,已全部清退。(6月2日《新京报》)

  违规发钱,事发后一退了事,对这样的处理方式,在吃空饷事件中就很常用,前些年曾经一度引起强烈关注的“重庆区长女儿吃空饷”事件,最终的处理结果是把当事人开除,多拿的工资退回来,在去年还有的吃空饷的处理结果仅仅是喊相关人员快回来上班——这也能叫处理?既然吃空饷都能这么处理,那多发了公积金自然也可以依此类推。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明年再有超发公积金的情况,有关部门的处理该不会是“喊多领的高管快点去买房”吧?

  公积金领域的贫富不均早已显现,去年有新闻爆出,青岛最高公积金缴存额相差近70倍,当然这是比较极端的情况,但有的单位为其员工一个月缴存五六千元公积金,有的单位则只有一两百元,不同行业间缴存额度相差数十倍则是十分普遍的情况。住房公积金——这项为保障普通百姓住房权利为目的的社会保障制度,正日益沦为一些垄断企业变向发放福利的手段。

  出现这种情况最直接的原因一是监管上缺乏严肃性,“一退了之”的处理手段一次又一次地拿问责“开玩笑”,监管真是想严肃也严肃不起来;而另外一个确实很严肃的问题是,住房公积金本身的操作理念的错位。早在2006年,世界银行就在报告中提及,“中国的住房公积金贷款主要是使收入较高的家庭受益,他们只是城镇人口的一小部分。”

  住房公积金的现实操作中,以个人收入为依据的标准很容易导致一种住房保障上的“马太效应”——赚得越多的人越要给他更多,赚得少的连他应得的都不给。这种“济富不济贫”的操作,最终导致的只能是有限的资源无法被分配给最需要的人,这本身就是一种效率十分低下的保障形式。

  所以,要想让住房公积金发挥应有的保障作用,一方面,需要让应有的制度约束严肃起来,若违规发放就要付出相当的违法成本。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具有发放处理冲动的人群,应该有明确的限高,而对于那些相对弱势的人群则应该限低,让公积金最大限度地体现公平。

频道精选
网站地图
集团报刊系列
湖南日报 三湘都市报 文萃报 大众卫生报 科教新报 华声杂志 文萃月刊 向日葵·中国故事 放学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