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规则,“到此一游”才会到此为止

[来源:重庆商报 ]时间:2013-05-27 17:51:06
字体:【
打印 复制链接

  头条评论

  5月24日,网友“@空游无依”发微博,称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看到了 “×××到此一游”几个字,“我们试图用纸巾擦掉这羞耻,但很难擦干净,这是三千五百年前的文物呀。”有网友根据种种信息,将涂鸦风波的当事人指向南京一个孩子。随后,这名孩子及其父母主动公开道歉,并恳请大家给孩子一个机会。

  “出去,你就是中国”,正如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前不久表示,“部分游客的素质和修养还不高,常常遭到媒体的非议,有损国人形象。”在三千多年前的埃及神庙上刻字,这不是风光,而是丑陋,甚至涉嫌违法;无论是成人还是未成年人,也都无权刻字,这种恶劣的行为都应该受到批评。在此语境中,丁××被网友轰骂并不冤。

  但是,丁××今年才14岁,一个孩子为何也兴致勃勃地在文物上刻字,这无疑才是值得追问和反思的地方。一般来说,孩子模仿能力强,自控能力弱,无论出于好玩还是成人无意之间的教唆,丁××刻字的背后都暴露出成人世界缺乏自律,没有起到榜样作用丁××是未成年人,但他有监护人,是哪个亲人带其到埃及旅游的?在其刻字时,其亲人是否知情,又是持何态度?当时,导游在哪里?有没有制止?所有这一切,皆说明刻字事件不能仅由丁××这个孩子承担。其父亲称,“孩子犯错误,主要责任在大人,是我们监护不到位,平时教育得不好”,其母亲则表示,“从小带他到外面玩,常常看到类似的情况,但我们没有想到告诉他,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孩子的模仿能力太强,家人带他去埃及玩时,也没有管好他。”相信丁××父母的道歉与解释是真诚的,这就给所有为人父母者敲响了警钟。

  毋庸讳言,热衷于在景点、文物上刻字,绝不只是孩子的偏好,媒体披露了几起典型事件,2009年3月27日,江苏常州一名游客参加台湾旅游时,在岛内北海岸知名的野柳地质公园的岩壁上刻下“中国常州赵根大”字样;今年2月份,故宫工作人员颜先生发现太和门附近的一口大铜缸,被人偷偷刻上了一行字:“梁齐齐到此一游”……

  刻字是陋习,关乎个人文明,但不能仅仅批评了事。减少乱刻现象,需要道德规劝,也需要法律介入,《文物保护法》规定,刻画、涂污或者损坏文物尚不严重的,由公安机关或者文物所在单位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若故意或者过失损毁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还可能被追究刑责。比如,故宫相关负责人称,故宫的每一块砖瓦、每一口缸、每一件展品都是珍贵的文物,是不可复制的文化遗产,它们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呈现出紫禁城六百年的沧桑,是故宫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那名梁齐齐就应该被追究责任。除了法律约束,还应强化防范,导游、管理部门要负起责任,及时制止乱涂乱刻行为,游客内部也应该建立互相监督体制,别等到刻了到此一游之后才发现。当然也应该剖析“到此一游”的大众心理,这是追求存在感还是想炫耀一番,是渴望留名还是故意捣乱?因此,能不能在一些景点设立涂鸦墙供游客挥洒?

  有网友说:“将道德挂在嘴边未必是文明,人人将规则放在心里才是。”抨击丁××固然快哉,丁××的行为也确实可鄙,但抨击之余我们应该多一些心灵的自我观照和审视:八达岭长城上到处是有字砖,天坛回音壁俨然成了“留言板”,有的景点体无完肤,全部是密密麻麻的到此一游……这种丑陋的行为,我有过没有?我制止过没有?正如有业内人士称,“在旅游逐渐成为一项全民消费,在我们大规模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是否应当先达成一些"文明的共识"?”若如此,“到此一游”才有可能到此为止。

  王石川(江苏 媒体人)

频道精选
网站地图
集团报刊系列
湖南日报 三湘都市报 文萃报 大众卫生报 科教新报 华声杂志 文萃月刊 向日葵·中国故事 放学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