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慢为“刘铁男被查”欢呼

2013-05-13 18:14:14 [责编:邹园]
字体:【

  月12日,新华网一则新闻引起轰动:中央纪委证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刘铁男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去年12月6日,《财经》杂志副主编罗昌平在微博上向中纪委实名举报刘铁男涉嫌学历造假、巨额骗贷等问题。对此,相关单位曾一度站出来辟谣,不过刘铁男被查消息的确认,让那次辟谣成了一场笑话。

  一个杂志副主编,扳倒了一名部级高官,这一蚂蚁战败大象的神话,听起来确实很令人振奋。12日当天,我上微博,发现微博上就如过节一般,许多人都为此欢呼,而就“刘铁男被查”这个网络反腐个案而言,它有多少复制意义?充其量,只是一个偶然而已。

  罗昌平只所以能扳倒刘铁男,很大原因在于其的媒体副主编身份。实际上,它举报刘铁男的主要材料,早在2011年11月21日《财经》杂志《中国式收购》一文刊出。可以想象,倘若,没有媒体人的身份,没有其供职杂志强大影响力的背书,罗在微博上对刘铁男的举报,怎么可能掀起那么大的波澜,最终惊动官方?

  事实上,这几年在网络上,各种对官员腐败的实名举报,我们见得多得不能太多了,可是,在我们的记忆里,这些举报有多少得到查证,哪怕是官方正面回应的?刘铁男倒下了,但是,实名举报的尴尬现实并没因之改变,实名举报的高成本和风险,依然像达摩克里斯之剑一样,悬在每个举报人的头顶。

  不能否认,借助一些有舆论号召力的人,以及戏剧化或者惊人的官员腐败情节,可以吸引公众眼球,使得在舆论的加持下,令一些实名举报威力大增,最终把一些官员拉下马,如雷政富案、刘铁男案,均属此列。不过,这样的举报,导致举报人被暴露于媒体聚光灯下,缺乏严密的举报人保护机制的中国,相关个人承担的风险,实在是太大了。就像雷政富案,朱瑞峰虽然扳倒了雷政富,但他也遭遇了警察堵门的恐惧。所以,从保护举报人的角度,实名举报最好应走低调的路线。

  此外,借助网络和媒体造势的实名举报,还有一个负面作用,就是打草惊蛇。但这样的举报在舆论中发酵时,被举报官员自然会高度警觉,随之而来的,大量证据可能被转移、毁灭。所以这时,即便举报成功,未来的案件查处恐怕会增加难度,大量官员贪腐行为会因为证据的湮灭成为永远的秘密。

  且所以,我们还是且慢为“刘铁男被查”欢呼,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实名举报腐败进入舆论场,它固然有个案成功的可能,但同时它对于目前腐败实名举报机制的种种问题,并没有任何的触动和改变。而且,个别案例的成功,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实名举报的“门槛”,毕竟,不是每个举报人都有公众影响力,不是每个被举报官员的贪腐情节,都那么有故事性,能吸引公众的眼球,把实名举报官员变成新闻,变成公共事件,这只有很少人才能做到。

  作为纪委等反腐部门,需要从中进行反思。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将实名举报诉诸舆论,而不是通过官方的程序和渠道,表达自己的诉求。中纪委曾表示提倡实名举报,不过,官方的实名举报机制如果不能给举报人信心和安全感,有多少人会愿意与纪委等部门直接打交道?

  “刘铁男被查”是个偶然,我对所有把自己曝光于镁光灯下,向贪腐宣战的举报人,致以敬意。但是,我也想说的是,反贪腐不仅要靠良知和勇气,健全制度其实更重要,低调的,各种机制运行有序的反腐,比起喧嚣舆论场中的反腐,更有力也更能长久,如此,贪腐高官因举报落马才能从偶然,走向必然。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