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斌:永远保持创新的激情

2012-09-10 10:14:56 [责编:杨帆]
字体:【

  舒斌,1968年1月出生于湖南,毕业于湘潭大学英语系。红网创办后一直任总经理、总编辑,2008年任董事长。被评为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经营管理人才、湖南省宣传思想战线“五个一批”人才、湖南省新闻出版行业首批领军人才。

  舒斌,第一位荣获长江韬奋奖的网络新闻工作者。 他当过10年省委机关干部,又当了9年企业管理者。他用心经营着每一段经历。

  从机关干部转型网络媒体人

  中国记者:作为第一位荣获长江韬奋奖的网络新闻工作者,请您谈谈获奖感受。

  舒斌:关于获奖,我想这不仅是我个人的荣誉,更是红网、甚至是全国网络新闻界的荣誉。这项荣誉能够授予我,是对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莫大鞭策和鼓舞。

  中国记者:机关被很多人认为是“铁饭碗”,而且你当时事业发展势头很好,为何会离开稳定的机关生活,去尝试做一种全新的、具有挑战的新媒体工作?

  舒斌:当领导委任于我筹建红网时,很多人对我去“冒险”做这件“史无前例”的工作抱有怀疑态度,一个年轻的机关干部能搞好一家当时称为新生事物的事业单位,能办好一个新媒体?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我不应该离开省委宣传部,不应该去做这个未知前景的互联网工作。当时,我算是省委宣传部比较年轻的处级干部。如果真从机关出去了,再回来就很难,眼看到手的东西都会丢掉。

  我想,时代造就了互联网,也会造就互联网事业。不是有句歌词“我拿青春赌明天”吗?人生有时候需要拿青春、勇气和智慧赌明天。对于这个选择,不是一时的冲动,是我对自己的一种自信,做出的一个抉择,选择了做互联网。

  当然,创业是艰难的。2000年12月,我招聘了10个人,在湖南省委附近的一家酒店租了3间办公室,靠借来的20万块钱起家,这就是最开始的红网。9年过去了,现在我们资产过了5000万,人员已接近300人,3家公司。

  创业之初要钱没钱,要人没人。既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又没有可以效仿的模式。在起步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诸如定位和赢利模式等诸多困惑。红网作为地方主流新闻媒体,担负着省委、省政府网上喉舌的重要作用,必须坚定不移地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但由于财政支持有限和企业运作考虑,又必须面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在自身造血功能和造血环境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努力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在实际工作中,两个效益的矛盾总是困扰着我们,所以只能是边走边试。当时我们在国内创造性地与国企合作,以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共同组建新闻网站,事业单位和有限责任公司双重身份,俗称“AB制”,促进了红网快速发展,成为全国同行中体制最新的网站。9年过去了,红网的发展事实证明,我当初的选择是对的。

  中国记者:从机关干部到网络媒体人,这个“转型”意味着什么?

  舒斌:1991年,我进入省委宣传部工作。因为学外语的专业优势,我先后多次到过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考察学习。我最开始接触互联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清华大学举办的全国外宣干部互联网知识培训班。我是湖南省委宣传部最早“涉网”的人。

  2000年年末,湖南省委决定组建湖南新闻网—红网,这是一项极具开创和挑战性的事情,创办初衷是利用国际互联网宣传湖南,对外营造良好形象。当时互联网属于外宣工作,考虑到外语专业背景,我就主动请缨去了红网。

  到网站任总经理、总编辑后,我从机关管理者变成新闻实践者,角色发生了转变,思考问题的维度也发生了转变。我换位思考,力推网络与网民的互动模式。其实,网络媒体负责人相当于大海航行中的舵手,循规蹈矩不行,没有规矩更不行。

  办个不一样的新媒体

  中国记者:在操作思路方面,新闻网站和传统媒体相比有什么异同?

  舒斌:媒体既要为党委政府服务,又要承担社会责任,我努力在二者中寻求一种有机平衡,谋求发展之路。

  我深知,确保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新闻媒体永恒的主题,我国的新闻媒体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重要阵地。互联网络是一个全人类共同拥有的信息平台,来自各方面反映社会舆论的各类热门话题如百川归海一样在网上交汇。在众多的热门话题中,哪些是网民最关心的问题,哪些是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哪些是需要加以引导的,我必须把握好。网络新闻媒体同传统新闻媒体一样具有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舆论引导功能。正是由于这个特性,对互联网的从业人员,特别是负责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国记者:您怎样认识新闻网站的发展规律?

  舒斌:这些年来,我始终坚持走地方特色强网之路,始终坚持个性化发展、差异化生存的发展战略,我觉得如果你有我有全都有,最后就是什么也没有,所以争取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思考创立网络精品栏目,如何吸引受众。从创办《红辣椒评论》到《百姓呼声》栏目,每一个栏目启用,都要经过深思熟虑。要么不办,要办就办好,《红辣椒评论》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互联网站名牌栏目”,2007年被评为“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百姓呼声》成为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沟通的一座新型桥梁,每年处理网民投诉上千件,办结率达到95%以上。2008年荣获“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2009年,针对抗冰救灾期间各种猜忌,我们策划一个解疑释惑、争取网民理解和支持政府工作的专题《抗冰十问》,全面解析了自然灾害形成以及党委政府在救灾中的各种举措,成为舆论引导的范本,专题获得了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同时,我也在思考党政机关如何利用互联网开展和提升工作的问题。从创办红网政务频道,到对接市州县,成立红网分站,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网络宣传平台等,我们与党政机关实现了零距离对接。2009年春节期间,我们策划了110名县(市、区)委书记集体亮相红网,为己丑牛年送上新春贺辞。这是我们精心策划组织的一次活动,也是2007年以来,湖南各级官员第三次通过红网拜年。2010年春节,我们策划了湖南百强企业负责人网上拜年,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从三年前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发帖拜年,到越来越多厅级、县级官员集体贺岁,湖南政界的这一新风尚,在红网论坛掀起了一股讨论热潮。

  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网络媒体的普通编辑在某种意义上说人人都是总编辑,编辑和总编辑的区别在于分工不同。总编辑是网站内容安全的最高负责人,全面负责网站的基本定位、运转状况、原则立场、风格特色等。对网站发布的新闻内容负全部责任。而编辑则是每一条新闻把关的“阀门”,选题策划、内容取舍、编辑加工、科学编排等一系列基础工作都要编辑完成。而这些,相当一部分是总编辑的工作范畴。所以我要求每个编辑都要有总编辑意识。 经营管理工作以前是没有涉足过的。到了网站工作以后,我是不断在摸索中前进,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懂就向能人学习。

  我一直认为新闻网站必须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既要社会效益,也要经济效益,二者有机结合,才能长久生存。从最初国内新闻网站第一个与国企(湖南华菱钢铁集团)合作,谋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到冻结事业编制,实行全员招聘、竞聘上岗、绩效考核;到后来积极应对世界传媒走向融合大势,果断地与纸媒《潇湘晨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品牌共建、发展互推”;再到红网近来谋求资本市场支持走上上市融资途径,这三步棋帮助红网实现了三次突破,走在了行业改革和创新的潮头,为网站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铺平了道路。 2002年在短信普遍不被看好的情势下,我们引入手机无线业务,成就了国内新闻网站的赢利范例,带动了全国地方新闻网站关于赢利问题的探索。如今,红网成为全国地方重点新闻网站中唯一一家连续6年实现盈利的网站。

  互联网进入中国只有十多年,但发展速度是惊人,在新媒体业务上,我们率先在湖南推出《湖南手机报》《潇湘手机报》,抢占“第五媒体”的制高点,打造了新的传媒产业链条。 目前,我正在着力研究和探索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强书、报、刊、网等多媒体互动,实现传统内容资源的增值计划;我们启动了“红网传媒”投资项目,打造国内最大、互动性最强,集新闻、政务信息与广告于一体的室内框架媒体;将来还要开办视频网站、手机电视等,打造一个覆盖互联网、户外、手机等各类新介质媒体的综合性网络服务平台。

  用人观:人尽其才,各展所长

  中国记者:你认为一个人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舒斌:勤奋、进取,始终保持创新的激情,是做好一份事业并走向成功的关键。

  红网成立发展的过程,也是我学习的过程。比如互联网技术,我虽然不像技术员一样精通,但要求自己明白原理,这样才能优化工作。我一直保持着每周学习和每月读一本新书的习惯。不懂不可怕,而停滞不前是可怕的。

  刚建网时,我们的工作人员出去联系业务,一听是红网的,别人立刻反问:“是哪个网吧的?”员工备受冷落,回来都跟我诉苦。我告诉他们,今后出去还说自己是红网的,要对我们从事的事业有信心,不退缩,不放弃。我们坚信,路是人走出来的。我们付出了汗水,付出了努力,终究会有回报。因为不折不挠、敢为人先,我们有很多工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有很多荣誉是全国同行羡慕的,争取到的资源和发展环境是许多同行羡慕的。这就是个性。一个网站的发展历程所代表的文化如此,一个人也是如此。红网这些年的成功就是因为走了特色办网之路。所以,我一直鼓励员工,要有干事业的雄心壮志,要有不折不挠的精神,有敢作敢为的精神,有勇于创新的精神,要始终保持一种永不懈怠的志气、蓬勃向上的朝气、敢闯敢试的勇气和开拓进取的锐气。“善谋他人所不曾谋,敢为他人所不曾为。”我对员工的要求,就是要强化这种意识。

  中国记者:您的用人观是什么?

  舒斌:事业的兴衰成败,关键是人。作为一家媒体的负责人,自然而然就要面对人力资源问题,大家也很关心,我们是怎样选择和招聘员工的。我们选择员工的标准和我心中员工的标准是什么?我提倡队伍建设中“三善”:善待、善管、善用。

  我认为企业负责人要有“识才的眼光、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情感、聚才的方法”。现在对于人才的解释很多,概念也很多。从客观上来讲,人才的“人”字,一撇一捺,简简单单,站直了,便是一个人;站不直,什么也不是。人字,刚好有三个顶端,我是这样来理解的。人是由三部分组成:一撇的左下顶端代表着身体素质;一捺的右下顶端代表着知识技能;而这一撇和一捺共同支撑起来的上顶端代表着思想品德。这三个构成部分是最基本的,其中有好的思想品德为必须的要素。我认为的人才标准:应该是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积极的工作态度,明确的人生目标,较强的自学能力,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有一个用人的原则:只讲水平,不讲文凭;只唯能力,不唯学历。我们一直秉承“人才是企业最大的财富,培训是最好的福利”的用人理念。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建立了“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在人员管理上实行绩效薪酬制度。过去的平均主义、大锅饭造成的沉闷局面被绩效薪酬制度彻底打破。通过PK,实施全员竞聘上岗,“重实干、重创新、重贡献”成为我们选择和提拔人才的标准。善于对待、善于管理,善于提拔员工到合适的岗位,各尽其能,各司其责,是我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要求。红网有一个品牌栏目《红辣椒评论》,这是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栏目。可能大家不知道,这个栏目的负责人杨国炜,是一个46岁的农民,但他热心网络,靠自身不断的学习与努力,在互联网评论领域有了自己的地位。“我是老杨”的ID在互联网评论界很有名,我要采编部门的负责人一查,发现这个人是湖南常德安乡县的一个农民,在韶山开网吧。于是想到能否招聘过来,由于杨国炜只有高中学历,又无职称,按照红网用人要求,是不可能进来的。2003年3月,我把杨国炜找来,说服网站其他领导,以打破原有岗位设置,放宽岗位要求,作为特殊人才引进的机制,破格直接录用杨国炜为红网正式员工,并委以《红辣椒评论》栏目建设的重任。到红网工作后,他全心身投入《红辣椒评论》建设中,呕心沥血,任劳任怨,每天在办公室工作14小时以上。红网充分肯定了他的成绩和贡献,并对其进行重点培养和特别鼓励,打破原来的工资体系,为其设立专门的津贴,我们戏称他为“湖南史上最牛的农民”。我们还有很多不是新闻专业的员工,来红网工作后,在各自的岗位上都超越了所学专业,超越了自己,做出了贡献。我们9大部门主任有一半以上都是“80后”,所有部门负责人都是从一线员工中选拔出来的。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