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雨时:一个红色村落的致富传奇

2012-09-03 08:58:19 [责编:杨帆]
字体:【

  “毛家祖田米”卖到了每斤20元,全村农家乐有上百家,村民靠旅游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2万元。韶山村民真的富得“冒了油”。

  昨天下午,刚装修一新的韶山村村委会会议室里热闹起来,80多名韶山村的党员选举出了新一届村党总支,带领村民致富的“领头羊”毛雨时再次被选为“当家人”。

  韶山村是毛泽东故居所在地,村党总支的前身是1925年6月由毛泽东亲手创立的中国农村最早的党支部之一——中共韶山特别支部。当时为了隐蔽的需要,毛泽东在自己家的阁楼上设立了党支部的办公点,第一任书记是毛福轩,毛雨时是第24任书记。

  从中国农村最早的党支部之一,到现在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镇,韶山村的发展,是首创精神在农村基层党组织中成功实践的典型案例。

  1980年,毛雨时到韶山村村委会工作,1982年入党,1996年起任韶山村党总支书记至今。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号角已吹响,世代生活在大山中的村民却听不到,他们以种养业为主,生活贫困。

  毛雨时说,要让村民致富,需要创新工作思路和理念。他马上找准了发展旅游业这个“金元宝”,第一个突破点就是要改变村民的思想。原来,韶山村的村民根深蒂固的想法是“无奸不商”,发展旅游以及相关产业,就是“给主席脸上抹黑”。时任韶山村村民委员会主任的毛雨时带着村里一班人挨家挨户做起了村民的思想工作,告诉村民,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要靠文明经营建设新家园。

  顾虑消除了,在韶山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旅游产品、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村民尝到了甜头。

  1996年,韶山村党支部升格为村党总支,毛雨时当选为首任党总支书记,他始终在考虑如何以首创精神来进一步带动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他说,只有村级经济发展了,才能加强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于是,村里修了大型停车场,向游客提供有偿服务,成立了建筑公司承建项目,深度挖掘名人文化,全村集资5000万元建毛泽东纪念园,填补了韶山旅游业的空白,如今光一年的门票收入就有六七百万元。

  如今,韶山村的村民年纯收入达1.2万元,村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200多万元。村民共享村级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免费享受医疗保险、60岁以上老人和考上大学的村民可获得补助、发生天灾人祸时同样可以获得补助。

  1959年,毛泽东同志重回韶山时,毛雨时作为学生代表受到了接见,还与主席握了手;1993年,江泽民同志来到韶山村;2003年,胡锦涛同志与韶山村民代表座谈时寄语大家,要把韶山建设好。毛雨时真诚地说,在毛主席的故里工作,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感和压力。

  毛雨时是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的人民代表,是全国劳动模范。昨天下午,已“超龄服役”的他再次被村民选为村党总支书记,这是他最后一个任期。3年时间,对这位66岁的老人来说,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做好把接任者“扶上马送一程”的工作,继续做大做强村级集体经济,让毛泽东纪念园产生更大效益,继续深化旅游产品的开发。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