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俞萍:老百姓的事就是我的家事

2012-08-27 09:56:20 [来源:潇湘晨报] [责编:杨帆]
字体:【

  她,是一名80后乡干部;

  她,是群众交口称赞的小吴书记;

  她,是老百姓心中的最亲的人;

  ......

   她叫吴俞萍,是桑植县淋溪河乡人,1982年6月出生,2005年5月入党,2006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中共桑植县西莲乡党委书记、人大主席。

  “只有融入山山水水,才能读懂西莲,体察民生,我们的辛苦也才能换来群众的幸福!”

  “我不是来当官的,而是为老百姓服务来的,群众就是我的亲人!”这是2011年2月,29岁的吴俞萍上任西莲乡党委书记时发布的第一则“官方消息”。

  西莲乡距县城102公里,与慈利、石门县交界,社情复杂、发展落后、群众贫困,是桑植最偏远、最落后的乡镇之一。来到西莲,一切都是那样的陌生而又熟悉,陌生的是初来乍到,认识的人寥寥无几,熟悉的却是农村这所大学校、大课堂。为深入了解西莲、熟悉西莲、读懂西莲,她在短短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翻山越岭,走遍了西莲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她每到一处都竭力去了解群众的所思、所忧、所想、所盼、所需,年轻女孩的手提包里本应装着一些时髦的化妆品,而在她的包里装的是一大摞文件和厚厚的笔记本。

  对她来说,走出县委机关大院,一切都得从头学起。为集思广益,求取良策,她找到许多老党员、老干部,拜他们为师,为她指点“迷津”。通过深入调研,科学分析,她将发展西莲的“中心思想”锁定在“夯基础、调结构、兴产业、抓增收”的绿色发展思路上,并确立了“产业强乡、生态靓乡、人才兴乡、文化名乡”的工作目标。

  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思路决定行动!

  虽然上任只有短短的近一年时间,但在她和党委政府一班人的团结带领下,西莲乡抢抓发展机遇,立足资源优势,狠抓烟叶、茶叶、高山反季节蔬菜、畜牧养殖等优势产业,走“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基地+农户”的发展路子,推行“订单农业”,为农民找到了增收的好路子。烟叶由原来的1400亩增加到2400亩,产烟达到了6000担;高产优质茶叶基地由原来的1500亩增至3000亩,如今茶叶总面积达到了5000多亩,成为全县最大的优质茶叶生产示范基地,仅此一项茶农人均增收1500元。

  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她四处奔波,不知放弃了多少个与家人团聚的时间,上省城、去市里,到县上,找领导、找项目、找资金,因为她的执著,各级领导深受感动,先后为西莲乡争取到大小项目12个,涉及教育、交通、水利、产业、电力、国土开发、地质灾害、垃圾治理等,项目资金达1280万元。通过抓申报、抓立项、抓实施、抓监管、抓验收,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突破,通畅、通达工程里程由原来的15公里增加到35公里,完成了多少年来西莲人盼望的集镇安全饮水工程,村村进行了农网改造,40%的农户实施了改栏、改水、改厨和改厕,用上了沼气;投入547万元,实施了烟基、烟水工程,2800亩旱地实现了旱涝保收,靠天吃饭的局面得到了明显改善;争取到宋庆龄教育基金40万元,新修了西莲乡小学风雨操场和教学楼;引入张家界西莲茶叶有限公司等6家产业龙头企业落户西莲,开发出了“三鹤园”和“西莲云雾茶”,其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并被评为全省农博会金奖。

  正是因为她和党委一班人的真抓实干,西莲乡被列为国家优质烤烟生产示范基地,成为“芙蓉王”和“白沙”等系列高档烟的优质原材料基地。综治、计育,安全生产、普法等工作也名列全县乃至全市前茅。

  这一桩桩,一件件,大大小小的事,被群众看在心里,记在心里。有位老党员曾感叹到,吴书记虽然年轻,但是个干实事的人,西莲大有希望啦。

  “为官一方,勿以事小而不勤,群众利益无小事,老百姓的事就是我的家事!”

  “事虽小,但要勤,勤生效”。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别人眼里,有些事不必要一把手亲自到场,但是她坚持把老百姓的事当作家事,始终亲历亲为,做到善始善终,在农网改造、修路现场、烤烟生产基地、垃圾场建设、集镇亮化和绿化等现场不时看到她瘦弱娇小的身影。正因为如此,在短短一年时间内,体重由原来的120斤下降到现在90斤,曾经白嫩的皮肤也印上了一层黑晕,返回县里,有人背后曾笑她是农村来的“黑妞”。

  西莲乡中里村长峪组是乡里的烟叶基地,由于该组不通路,群众种烟只能靠肩挑背负,颇多怨气,很多的村民纷纷撩下种烟挑子,外出务工。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她带着班子成员和信用社的主任一起深入到该村,实地了解情况,当场表态用个人工资作担保,帮助村里从信用社贷出资金5万元,亲自发动乡亲们投工投劳,硬是从悬崖峭壁上开出了一条致富大道。住在该组的退休教师唐耿程,非常感动,敲着锣打着鼓,将一面书写着“为人民服务”的锦旗送到了她的办公室,这让她感动了好一阵子,但也感到了肩头上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双龙村,是该乡最偏远最贫困的一个村。因为山高路险,全是盘山公路急转弯,坐一趟三轮摩托下来,双手连筷子都拿不稳,这一切对她来说体会太深了。看到村民出行难,她多次下县城、跑市里、进省城,在她的努力下,为该村筹集到修路资金5万元。以前,乡里不准外地来老板收鲜茶叶,实行垄断式收购,农户的茶叶卖价十分低廉,得知这一情况后,她主动召开有关民营企业座谈会,要求放开收购,实行市场化运作,这样一来,鲜茶叶由原来的每斤30元卖到了60元,茶农的收入翻了一翻。

  看到许多贫困学生的家庭十分困难,举步维艰,她主动联系团市委,帮助20个贫困学生申请到了希望工程助学款7000多元;为金竹村的一名贫困大学生申请到了芙蓉学子奖,一次性奖励5000元,一家人领到这笔钱时,激动的热泪盈眶。同时,她还实施教育希望工程,挤出资金奖励考上大学的13名学子,考上本一的奖励1500,本二的奖励1000元。

  在她的眼里,群众就是她的亲人。每到一处,她都要看看村里的孤寡老人、五保户。有一次,她到中里村走访,了解到村民熊明建一家十分困难,妻子是个残疾人,两个女儿轻微痴呆。看到这一切,她流下了辛酸的泪水,临走时,从身上掏出了仅有200多元钱给了他。

  由于她对这些事都亲自出面,于是有人说她太傻、书记当得太累;有人为她指点“迷津”:“当书记只要宏观调控就行了,何必那么累,又不给你加工资”。面对这些,吴俞萍只是淡淡一笑,说道:“当干部就是要体察民情为民办实事,就是要随时关注基层,关心群众,这样我们的政策才能合民心,顺民意”。

  谈起家人,吴书记感到特别的愧疚,记得赴任的头天晚上,丈夫拿出家中仅有的3万元银行卡,对她说,“这点钱拿去救救急吧,工作上需要用钱的地方多着呢,等乡里有钱啦,再还回来。”那一刻,一股暖流传遍全身,先前担心丈夫会责怪她去那么偏远的乡镇,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上任后,她和家人是聚少离多,一岁多的女儿也因她经常不回家,也不要她啦,说到这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儿。父亲原本离退休时间还有7年,为了支持她扑下身子,扎根基层,在单位办了内退手续,在家帮助带孩子,说起这一切,她心里一点儿也不好受……

  “班长,唯有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才能凝心聚力,开拓创新,促进和谐!”

  “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为人做事,要将心比心,以诚心换信心!”这是她信守的一贯原则。

  上任伊始,她面临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党委和10个村党支部换届。那段时间,她带头深入村组走访,调查了解民情,民意。对问题村、难点村和重点村,主动联系,主动过问、主动参与,通过广泛宣传政策,严肃换届纪律,她倡导在全乡推行“公推直选”村党支部书记,在全县开创先河。事后,想想她就后怕,正是凭着胆大心细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圆满完成了村党支部换届,选出了组织信任、村民公认、群众满意的“当家人”。

  针对干部上班纪律松散现象,她倡导推行干部绩效考核制和村级党组织星级考核评定制,对乡村干部实施百分制量化考核,做到人人有任务、有指标、有担子。同时,推行干部民情日志制度,坚持“日清、日慎、日勤、日谨”,将群众的安危冷暖记在心里,印在脑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在她以身作则下,全体乡干部彻底改掉了迟到、早退、缺旷的坏习惯,取而代之的是焕然一新的良好风气。

  在生活上,她倡导勤俭节约,发扬艰苦朴素作风。她要求要从细微之处体现节约。如今西莲乡政府机关的廉政食堂已成为其它乡镇争先效仿的典范。一年来,仅接待费一项就比上年同期减少3万余元。为打造服务型政府,彻底改变人难找、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她倡导将班子成员的去向每日公开在去向牌上,方便群众办事,让其了解干部、监督干部。当问到吴俞萍同志对过去成绩和今后工作的看法和打算时,她说道:“成绩属于过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竭尽所能和西莲人民一起为建设富足、美好、和谐的西莲而奋斗”。

  自从踏上那方热土后,她用青春和热血全谱写了一首动人之歌。由于业绩突出,2011年,她被评为全省扶贫开发工作先进个人。用她自己的话说:“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没有群众在背后怪我、骂我、恨我,这就是我一直引以为豪的事”。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