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金珍:留守儿童的“爱心妈妈”

2012-08-21 08:56:33 [来源:潇湘晨报] [作者:廖洁] [责编:杨帆]
字体:【

  “不管我们怎么召唤父母回家,也只是暂时的,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能在家门口就业。”

  当选上十八大的党代表,完全出乎田金珍的意料之外。在确定这一消息之后,她最想做的事情,是把关于“留守儿童”的问题带到北京,呼吁党中央更加关注留守儿童,帮助解决他们的父母在家门口的就业问题。

  田金珍现任湖南省花垣县吉卫镇腊乙村妇代会主任,2001年时的她还只是一位收破烂的“垃圾工”。

  一天,她看到留守儿童麻兴文蜷缩在一堆烂棉絮里做作业,而房子四壁空空,天通地漏。当她过几天冒雨走了15里再去看望这个孩子时,发现旧木房已被积雪压垮了,孩子却不知所踪。

  还有一次,村里的龙荷兰、龙荷花姐妹,瞒着奶奶徒步100多里到矿山找爸爸,但没有找到,回来的路上又累又饿,妹妹晕倒了。田金珍赶紧将龙荷兰抱起,到附近人家找了一盆水为她擦洗,待女孩苏醒过来,给她买饭,买水果,把姐妹俩送上了车。

  一桩桩,一件件。这些可怜的孩子和他们可怜的故事深深地刺痛了田金珍的心,2004年,她自筹资金、自编自导拍摄以反映留守儿童生活状况、呼吁家长关心留守儿童题材的电视作品《千里寻母记》。

  没有资金,她背着丈夫,把家里两头大肥猪卖掉了;没有演员,她叫自己的女儿扮演女主角,动员邻居家的孩子龙乾勇扮演男主角;没有化妆品,她找来了锅烟灰;没有拍摄场地,她就去村中借;没有剧务人员,她就动员姐姐的孩子开着拖拉机为自己运东西。

  功夫不负有心人,《千里寻母记》在腊乙村首映,朴素的故事、感人的情节打动了乡亲们,让许多村民潸然落泪。该剧很快在远近群众中传开了。田金珍随后又将该剧录成了300多个影碟,到集市上散发,并寄送给在外打工的家长,许多家长倍受感动,陆续回乡看望子女。

  长期与“留守儿童”接触的田金珍,不仅了解孩子们的生活困境,更发现许多孩子由于长期独处,存在亲情缺失、性格偏执等问题。

  为树立孩子们的自尊、自强的品质,田金珍放弃了“捡破烂”,把本村的“留守儿童”接到自己家里,陪他们做功课,给他们洗衣、洗澡和理发。在家里扎设了秋千,准备了跳绳。闲时,让孩子们依偎在她的身边,听她讲故事,她俨然一个“全职保姆”,孩子们在她的身上找到了新家和亲情。

  2006年寒假,田金珍又创办了“留守儿童自强班”。她组织了包括自己女儿在内的大学生义务任教,在她的引导下,本镇10多位村民也来自强班当起了“爱心爸妈”。

  通过田金珍的苦心经营,自强班的规模越来越大。由原来的一个点发展到16个点。受益学生由最初本村的70来人,发展到现在的2200多人。许多“留守儿童”从自卑走向了自强。同时,在自强班里,先后有一半多的孩子性格和心理得到了矫正,30%多的学龄孩子由后进生变成了优秀生。

  2011年2月,田金珍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荣誉称号。

  “怎样带动村民,让大家在家门口就可以致富,是我正在考虑的问题。”田金珍介绍,目前腊乙村的孩子中有80%是留守儿童,共有118名,要让这些孩子们能够真正健康、快乐地成长,最终的解决办法,还是要靠父母在身边的照顾和教育。

  在花垣县委、县政府的鼓励下,田金珍又作出了新的决定,她要创建一个“农民返乡创业科技示范园”。

  她东拼西凑,筹集了4万多元资金,租下了50多亩土地,种上了15000多株桑树。

  “桑树很容易养,可以插扦繁殖,养蚕风险也不大,但是经济效益高。”田金珍说,自己要用科技示范平台引领村民回家就业,准备搞特种养殖,养蚕、养竹鼠、养黑豚、养竹鸡和加工苗绣。为此,她带上祖传蚕丝苗族服饰,远赴北京妇女儿童博物馆进行考察和进行苗族服饰展示。

  目前,她已与中央农民工创业频道达成创建“返乡农民科技示范园”的扶助意向。本地100多位打算出去打工的学生家长报名参加了创业培训。

要闻速递

专题推荐